1. 首頁
  2. 讀後感

國外工作生活感受

國外工作生活感受

很多人以為在國外生活的華人就一定很有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外工作生活感受。歡迎閱讀。

國外工作生活感受【一】

中國過去有個說法:“京城居,大不易”。其實,海外生活也不容易,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工作學習相當艱苦,掙錢十分艱難。當然也有些事業有成、生意成功、收入豐厚的,但大多數並不是“大款”。

可是,不少內地同胞都把海外人士當成了“大款”。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從海外回來一些同胞,衣著比較光鮮,氣色比較滋潤,包括寄回來一些以汽車、洋房為背景的很風光的照片。對比之下,當時內地同胞生活還很困難,似乎海外就是天堂,海外來客都是富人,有些內地人難免自慚形穢。改革開放20多年後,內地同胞的生活水平已大有提高,我們同海外同胞主要是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但由於大部分內地人並未出過國或者只有走馬觀花的短期出國,並未真正瞭解外國,也未真正瞭解海外同胞;特別是看到一些人那麼熱烈地往外國去,去探親,去定居,去留學,仍然以為海外是天堂,海外同胞是富人。

其實,無論是華僑華人,還是留學生,總的看,並不富,有些人甚至沒有國內的同胞富,生活還很艱難。筆者最近出去跑了一圈,看望了一些海外朋友,看過他們的家,到過他們的工作或學習的地方,促膝長談,暢所欲言,深感他們之不易,壓力很大。比如留學生,要為學費發愁,要為生活費發愁,要為身份發愁,哪還有“天之驕子”的優越感?就說畢業後找到了工作,也得拼命幹,誰還敢給老闆講什麼“八小時工作制”,講什麼“節假日”?筆者在美國有位朋友摔斷了股骨,動手術打上釘子後,第二天就得拄著柺杖上班。我問她:“那麼疼怎麼忍?”她嘆了口氣:“吃點止疼片吧!”不能說美國社會不人道,美國的醫療條件、醫療保障肯定比中國好得多,但是,對不起,手術後你不得不上班。這種情況,同中國還真有點不一樣。

筆者說這些的意思,還是想說在海外生活不容易。可是,海外同胞一回國,仍然被一些國內同胞認為人家比自己富得多,以為人家是富翁,要求投資的,要求借款的,要求贊助的,要求捐贈的,還有“敲竹槓”的。這令人寒心,令人討厭。人家即使有錢,也是人家掙的錢,願意花或不願意花,願意花在什麼地方,都是人家的自由,別人不要干涉,更不要眼紅。

國外工作生活感受【二】

其實,我還真沒有多少在國外生活的經歷。細算算,只是01至02年在德國呆了一年。09年至今在新加坡待著算整一年。

而且,生活在異國他鄉的經歷和感受也是因人而異,我只是以我的視角觀和承載力來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一,一些大夥兒熱衷的國家和地區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確實很好。

先說說德國,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是綠意盎然。天空還是比較明朗,除了陰天。當然了,我認為整個歐洲的發達國家都有些類似,我去過瑞士和法國,也是這樣,似乎看不到現代化的大都市,森林和綠地遍佈各個小鎮。對於我們這些遭受工業汙染的大都市人來說,可能是比較嚮往的地方(從旅居法國的'大文家和預覽溫哥華的小貝家也可以感受到)。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大都市裡交通購物都很方便,尤其是我們習慣了北京的生活,因此在歐洲這樣的國家呆的時間一久,會覺得憋得慌,太冷清太寂寞。我有時就特別想念在北京西單逛啊,吃啊,商場里人擠人,街道上的吵雜聲,店鋪裡的音樂聲。談談我在國外生活的真實感受

在新加坡,土地面積小,人口稠密。但是,由於地處熱帶,是熱帶雨林氣候,所以這裡花木繁茂,綠草鬱郁,自然風光只是不必多說。再加上這裡是個貿易港口,沒有重工業,空氣質量很高,城市乾淨整潔,交通便利快捷。但是,溼度大,溫度高,像我這樣以前不流汗的人現在只要一動都是大汗淋漓。衣櫃裡的東東發黴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二,發達國家的整體素質還是高一些

像在公共場所,絕對大多時的人遵守規則和秩序,比如排隊,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遵守交通秩序(這是我老公一直強調的,他認為在北京有太多人不遵守交通秩序,包括行人和車輛)。在這裡,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交通意識太薄弱。在德國,在新加坡,是車輛禮讓行人。尤其是當我有了孩子,對於安全更是重視,抱著孩子還是推著孩子過馬路時,在北京我都非常謹慎和擔憂,尤其是咱們通州,有很多大貨車入京,還有很多黑車出租,還有各種各樣的摩托車,電動車。還有可氣的事我遇到過也看到過一些開車人在小區或者人行道邊對著走在他們前面推著手推車或者懷抱小孩的人狂打喇叭,根本不管躺在車裡或者抱在懷中的小孩子。

還有,在街上看到打架鬥毆的機會也少。尤其是在新加坡,小偷比較少見,明搶的就更少了(當然不是沒有,哪裡都有犯罪)。在德國也是,我這裡只說在慕尼黑,我在這裡過了好幾個聖誕,逛的地方和機會都多一些,感覺上下地鐵,公車都很有秩序(估計是人太少的緣故談談我在國外生活的真實感受),小偷也很少見。

三,適合孩子生長的條件和因素更多一些。

我想這是一些有孩子的父母想帶著孩子移民的重要原因吧。小孩子有一個安全舒適的生長環境是每個父母夢寐以求的。你從大文家和小貝家的圖片上也看到了吧,在法國,德國,還有歐美一些國家都有很多特地為孩子設計的活動場所,在新加坡也有的,而且地面更柔軟,還有玩水的專案,不用花錢的。最重要的,這些場所不準各類車輛靠近,也不準帶進寵物。作家長的可以站在一邊聊天,不用像個尾巴似地跟著。我很難過咱們小區車輛橫行,兩樓宇間的流水邊都有人無視旁邊的告示,而騎著摩托車,電動車,還有腳踏車。看那些看孩子的老人寸步不離的跟著孩子,限制了孩子,勞累了老人,可悲。

再就是幼兒園的教育了。眾所周知,歐美的大多數幼兒園是讓孩子以玩為主,大多是父母都想讓孩子有個快樂輕鬆的童年。你也看到了,大文的幼兒園多麼讓人羨慕啊,德國的幼兒園也是類似這樣。當然了,北京現在也有不少新理念的幼兒園,米婭的巴學園就是典範。

那我認為可能作為一個異族人生活在他國的土地上會有哪些讓我難受的地方呢?

一,首先就是錢的問題。

這是個看似俗氣卻是不可避免的話題。我曾經在德國只在平價超市買東西,蔬菜和肉類我認為都比較貴。衣物首飾就更別提了,我是堅決捨不得買的,又貴又不適合我的體型和品味。出門也不會打車,太貴。如果不是公婆請客,我和老公是絕不會下館子的,貴死了。在新加坡也是這樣,由於近一兩年受經濟危機影響,老公收入大減,而我們還要支付房租水電,孩子的幼兒園費用,手頭更是拮据不堪,我感慨在這裡過上了貧困生活啊。這和在北京的生活比起來,才知道以前是都麼的奢侈和豪華啊。談談我在國外生活的真實感受當然,這只是我的感受,也有不少人在國外混得很好,過著優越富裕的生活。

二,表面熱,裡面冷的人際交往

我初到德國,發現那裡的人真是友好,鄰里的,村裡的,電梯上遇到的,街上碰到的,都會微笑著向你致意。(大文媽媽初到那裡還大讚巴黎人民的熱情,我就給她潑了涼水,說你先生活著看)但是,當你真的深入這裡生活,就會發現,表面的熱度經不起更深的測試。他們鄰居間的交往很少,雖然大家見了面都是很紳士很禮貌的問好,但是能像咱們這一幫互相幫助,一起吃喝玩樂的“狐朋”真的很少。

在新加坡,就更不用說,這裡金錢至上。(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裡是有錢人的天堂,沒錢人的地獄,比起歐洲,這裡更是國際化,商業化,現實化。這裡沒有歐美的福利,卻有不低於歐美的消費,不看錢看什麼?)人與人之間更是利益至上,還少了歐美鄉村式的淳樸。左鄰右舍也是見面就微笑著“Hi,Byebye.”

三,不同文化的教育也是讓人困惑

對我們這些有孩子的家長來說,孩子就是天,幹什麼還不是先考慮對孩子有很麼影響。我的寶兒沒有在德國上過幼兒園,咱就不多說。但是,我打聽了在新加坡的德國學校,這裡收費高的驚人不說,幼兒園的孩子只上半天,九點到十二點,所以說沒有三餐可言,而且節假日很多,既有新加坡的節日和假期,也有德國的節日(假期不清楚),我又沒錢僱女傭,哪能有那麼多時間在家守著孩子。我婆婆說,德國的幼兒園也是假期多。大文在巴黎的幼兒園也是假期多,這使得大文媽媽忙得抽不開身學習法文也是能理解的。

在新加坡,我並沒有找到理想中的巴學園,只能依靠就近原則。我選的是私人幼兒園,人少,寶兒受到的關注多一些,他適應的也很快。但是,這裡寸土寸金,多數幼兒園沒有什麼大型活動場所,孩子們打地鋪睡覺。不知公立幼兒園的餐飲如何,反正我兒子吃的午飯對我來講就是和尚餐,餐後一人一塊拇指大的木瓜,好可憐(這是兒子入園初,我陪著他吃午飯,看到孩子們吃著米和水分明的粥,上面鋪著一個小小的蛋餅)。這裡的中文不標準,英文也是Singelish,新加坡口音的英文聽著很難受。所以我擔心寶兒以後說一口不地道的中文和怪怪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