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四回讀書筆記1500字
文:周詳;夫人出差一週,交代一個任務:與女兒共讀《三國演義》原著。今日讀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多數不識古文,連蒙帶猜的讀過,估摸著十之八九錯不到十萬八千里去。但其中有幾句真把我讀懵了,不明覺厲。
第一句:“袁紹忿忿而去,若購之急,勢必為變”,“購”字啥意思,沒猜出來。
第二句:“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無比”。連著三詞不懂。
第三句:“滿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囊括”一詞不解。
第四句,允曰:“今日老夫賤降,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賤降”一詞何意?
第五句,是唐妃臨死時前作的一首分手情歌:
皇天將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姬兮恨不隨。生死異路兮從此別,奈何煢速兮心中悲!”其中“煢“(qiong)字何解,也難住了我。
唐妃寫下的“恨不隨“一詞,頓時在我頭腦中冒出一副最有文化內涵的“首長隨行”頭銜的圖畫,是不是就出自這首古代情詩的“少帝隨行”呢?也難怪大國最近一直在提倡砍掉英語增加國學,推行國學入小學,中學,大學。不學古文,真就沒文化,很多事情,看不懂的。
至於本回中還有一句,也就是前些日子,名人唸錯最出名的那一句:“燕雀安知鴻鵠志哉”之“鴻鵠”,我吸取教訓,這次沒念錯,也沒解錯。這要感謝北大林校長,為我們普及了古漢語知識。
反正我遇到不認識的怪癖生字,感覺文意也不是特別重要時,比如不重要的古代地名人名,我就“那啥”代替而過。女兒就發笑,爸爸你老“那啥”“那啥”的,有意思嗎?讀書過程中,女兒還經常幫我糾正常用字的讀音。誰叫我操一口川普。
有時候小孩子的問題,總是讓我有點猝不及防。比如女兒問:“唐妃”是誰?我答:“少帝的夫人”。女兒接著問:“少帝多大了,就有夫人?”我真不知道,那就百度百度查吧。一查少帝13歲登基,我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只能說:“也許是古代法律對結婚年齡沒有限制規定。也許有法律的明文規定,但因他是皇帝,法律怎麼改都行,想怎麼執行就怎麼執行。皇帝嘛,年幼也可有妻,年老也可無期”。
第四回提到了兩位大丈夫,一個是丁公,一個是伍孚,死得很慘。女兒不明白:這兩人為啥就說一句不中董卓心的話,卻被牽出去砍頭或挨千刀刮。我想想,猶豫片刻說:“是的,這個世界,堅持一個真理,或僅僅說一句實話,有時候也會冒很大危險——從丟工作到坐牢到殺頭”。所以很多人選擇“囊括”一生,此處囊括不是“包括”的意思,而是全部被肅清,惶惶然而“不說話”或者“說假話”的意思。不過奇怪的是,自古就有有極少數人寧可慘死,無葬身地,也不想被囊括。借用刺殺董卓未遂的曹操,對陳宮充滿正能量的一席沖天豪氣話語說:“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
還是感慨一下:古文太難,不好學,學不好,好不學。不過還是享受與女兒一起讀書,共同起步的過程。
最後用新學的本回古詞,胡亂造個句。固然文理不通,但重點是新詞試著要去多用,用多了,用熟了,也許慢慢就用懂了,用對了,用順了,用雅了:
今為威福莫比的鴻鵠大志黨的貴誕之日,皇帝承嗣,海內仰望,天下所聞,為萬世統。滿朝臣宰皆囊括,賤降之燕雀,趨之若鶩,贊拜有名,入朝小趨,赤冼上殿。若有人高唱“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之《離騷》,輕則視之輕佻否德,重則定為反教逆國,罪惡盈天,恐人人急購之,願得而誅之,牽出刨剮之。
想起耶穌對猶太人說的`一句話:“你們是殺害先知的子孫。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並文士到你們這裡來,有的你們要殺害,要釘十字架;有的你們要在會堂裡鞭打,從這城追逼到那城,叫世上所流義人的血,都歸到你們身上,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殿和壇中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看到這裡,也許我們會說:“猶太人真壞”。其實,比較比較歷史,在逼迫殺害說真話的先知或義人這個方面,猶太人也許算是世界上相對而言,不那麼慘烈的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