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德育工作總結
中學歷史教學道德知識的教育,主要是藉助於歷史道德形象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規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等道德知識的教育,並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道德觀念與道德信念。
中學歷史教科書寫進的大量優秀歷史人物的道德品質,是道德知識教育的生動材料。藉助於歷史道德形象進行道德知識的教育,首先要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做出分析和概括,使學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規範,認識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醜的準則。優秀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如憂國憂民、報效祖國、以死殉國;天下為公、至大至公、捨身取義;求索攻堅、追求真理、不畏艱難;尊師敬業、謙虛禮讓;勤勞節儉、崇儉反奢;誠實正直、行己有恥,等等。
除此之外,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在判斷歷史人物道德行為的是與非、善與惡時,還應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道德行為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道德文明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組織學生有目的地歸納歷史人物道德行為所涉及到的三類社會關係,是道德知識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根據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特點,應主要抓住愛國主義這條主線,使學生牢固地樹立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關係的道德觀。
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教學經常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進行著道德評價。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外國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後繼、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貪生怕死、投降求榮的賣國賊。對愛國者和賣國賊的對比評價可以提高道德評價的水平和效果。
此外,歷史教科書以醒目的方式寫進的傑出歷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句聯,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不僅概括了他們的道德觀念,而且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間”;亞里士多德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但丁的“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等等,既是進行道德知識教育的生動材料 ,也是培養道德情感的良好憑藉。
歷史教學進行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習慣,需要透過一系列的模仿、無數次的重複、有意識的練習以及與壞的習慣勢力作鬥爭等實踐活動來培養。歷史教師要善於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範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範有機地聯絡起來,指導他們在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父母、同學、親友的關係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處世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