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業經濟管理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上的運用前景和動力論文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上的運用前景和動力論文

隨著糧價的不斷上漲,人們對通貨膨脹席捲世界的擔憂與日俱增。而糧價攀升,也讓農業生物技術的支持者獲得了新的憑據,大聲疾呼能增產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產業化。

世界銀行釋出的最新資料結果顯示,從2010年10月至今年1月,世界銀行糧食價格指數呈現上升格局,上升幅度達15%,世行國際食品價格指數比2010年增長了29%.世界糧農組織(FAO)近日也向國際社會發布了一項警告,要求對2011年糧食進口價格的增長保持警惕。在其最新一期的FoodOutlook中,FAO強調,“全球糧食進口總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這將是2008年以來最高的花費。”

本次糧食價格的上漲被歸咎於惡劣的氣候、部分糧食出口國的政策調整以及近期市場波動所引起的。由於可預期的庫存下降,尤其是高粱將會減少35%、玉米減少12%、小麥減少10%,FAO呼籲各國加快重要穀物的生產。

前景看好

儘管一些環保組織並不認可種植轉基因作物給農民帶來的收益,但是農民們對轉基因技術的日益接受卻表明,這種利益應該是實在的。目前世界上已經實現產業化的轉基因品種主要是基於Bt基因的抗蟲轉基因品種和各種抗除草劑品種,這兩種技術在棉花、玉米和大豆這幾種經濟作物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中國,種植最廣泛的主要是轉基因抗蟲棉,在幾年前,轉基因棉就達到並穩定在佔全國棉花種植面積70%的水平上,剩下的30%非轉基因棉花主要種在沒有批准轉基因種植的新疆。

因為科學家們擔心目標昆蟲對轉基因抗蟲性狀產生抗性,所以主張採用避難所的方式,也就是每片轉基因種植區域中留下15%到20%的土地用來種植非轉基因作物。在中國內地,由於農民天然的種植多樣性,這一策略被省略掉並且至今沒有觀測到目標害蟲產生顯著的抗性。但是由於新疆是大面積單一種植棉花,所以從擔心昆蟲抗性的角度出發,轉基因棉花種植一直沒有得到批准。

原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黃大昉指出,轉基因作物可以提高傳統作物的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等效能,從而減少了農藥和殺蟲劑的使用,對環境也是一種保護。儘管目前還沒有表達高產基因的.轉基因作物投入產業化,但是提高抗蟲效能的同時,也意味著人們能“蟲口奪食”.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更是以多年的量化研究表明,大田試驗中的抗蟲轉基因水稻由於大大減輕蟲害,比對照組能提高6%~9%的產量。

黃季焜等人的研究還表明,儘管轉基因種子比常規種子貴得多,至少在中國,受益最多的仍然是農民,因為他們大幅度減少了殺蟲劑和用工成本,以大田試驗的水稻為例,在種植轉基因水稻的地塊上,有62%沒有施用農藥,而且將近90%的轉基因水稻田上沒有施用治螟蟲的農藥。

農民們少了農活也就可以到城裡打工,這大大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消費者也能從更加便宜的農產品中獲得一定利益。

以綠色和平為代表的環保組織一直在質疑轉基因經濟收益的資料,他們認為農民種植轉基因面積增加是受到種業公司的脅迫。不過在很多地方可以買到非轉基因棉種這一點表明,大多數農民還是在自願種植這些比非轉基因傳統棉種貴得多的品種。

全球產業研究者公司近日完成了一份“農業生物技術:全球商業策略報告”.該報告指出,轉基因作物已成為農業生物技術市場上增長最快的領域,而遺傳改良作物將戰勝傳統品種。目前最主要的轉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和玉米。據估計,2015年全球農業生物技術市場產值將達到120億美元。

轉基因作物不斷髮展的原因,還是在於其更高的產量和產率、更低的成本、對害蟲和疾病的抗性。而糧食短缺和環境惡化、缺水勢頭蔓延則給轉基因種植提供了動力。

這份研究分析全球農業生物技術市場的報告還指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市場。報告預測,亞太地區將成為增長最快的地區,因為亞洲消費者能夠接受更好質量的食品。

產業助力

中國轉基因科研的帶頭人之一、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提起轉基因的產業化來格外有興趣,但是他表示,作為科學家的他,並非希望透過產業化從中獲益,而是因為多年的研究可以透過產業化早日在農業上得到應用。

“搞科研我們行,搞產業化不是我們的長項,但是轉基因不搞產業化肯定沒有發展,”張啟發在2010年10月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說。轉基因產業化程序加速糧價上漲,使轉基因的研究和生產者們看到了擴張的時機,或可使這項新技術和其帶來的好處充分展現不過他也承認,多年來由於國家的轉基因產業政策不明朗,很多有興趣與他合作的公司紛紛知難而退,這也讓轉基因產業化增添了變數。

不過,隨著轉基因育種重大專項的啟動,企業界的態度也開始積極起來。

2010年11月份,隸屬於中化集團的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決定在武漢投資興建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種業研究中心。中心由張啟發領軍,引進大批生物技術、遺傳育種領域的技術、管理人才,組成一支高水平的研發團隊。

“(中心)團隊主要由作物轉基因育種、基因組育種和常規育種三個部門組成。技術上將整合國內外分子生物學、作物轉基因以及基因組學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常規育種有機結合,形成具有持續推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產、優質、抗逆的水稻、玉米、棉花等農作物新品種的能力。”中國種子集團在其宣告中說。

實際上,早在國家隊行動之前,民營資本已經在轉基因種業領域進行佈局,其代表就是深圳創世紀轉基因技術公司。

由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和民營資本聯合成立於1998年的創世紀公司,如今已經佔有了中國90%的轉基因棉花技術許可市場,而該公司自產的棉花種子在全國市場的佔有率也接近10%.據公司總裁楊雅生介紹,該公司近三年來,已經投資了3000多萬元用於轉基因技術的研發,超過了銷售額的10%,而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的研發投入還不到企業銷售額的2%.

創世紀的研發投入,不僅用在其新疆、湖北、河北等地的棉花育種實驗站上,還有相當一部分用於開發一系列抗逆性狀的轉基因作物,這種投入基礎研究的行為在中國通常只有學術機構才涉足。去年1月,創世紀還與以色列的FuturaGene公司簽署協議,開發後者的耐鹽基因在中國棉花作物上的應用。而技術轉讓費用則由分成將來市場收益的形式實現。

“我們也在考慮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如果中國的主糧作物實現了產業化,這將對國際投資者是一個多麼大的誘惑!”擁有美國馬里蘭大學分子生物博士學位的楊雅生告訴《科學新聞》。

本土動力

很多對轉基因持懷疑態度的人士指出,如果中國轉基因主糧實現產業化,中國市場將是孟山都、先正達等國際農業生物技術巨頭的天下,中國種業將遭遇嚴重挑戰。

但楊雅生並不這樣認為。他指出,1997年中國實現轉基因棉花產業化之初,市場基本上控制在跨國公司手中,而包括創世紀在內的公司經過不到8年的努力,已經奪回了90%的市場。

“中國公司奪回市場,主要依靠的是種子的價效比好、更加適合本土生長的種子、以及本土農技推廣人員更容易深入田間進行技術示範。”楊雅生說。

當然,他也承認,由於擔心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土投入的育種資源很有限,加上進口轉基因種子審批時間很長,這也是導致包括創世紀在內的中國本土公司崛起的原因。

“如果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實現了產業化,中國企業表現得一定不會比跨國公司差。歐美缺乏水稻的育種經驗,而如果培育不出來適宜的種子,再好的轉基因性狀農民也不買單。”他說。

實際上,創世紀已經開始利用其在中國積累的經驗,向周邊的發展中國家進行了擴張,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

“我們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形成的經驗,可能更加適合其他發展中國家。”楊雅生自信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