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小學數學新教材使用的感悟與困惑

小學數學新教材使用的感悟與困惑

小學數學新教材使用的感悟與困惑

伴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腳步,新課程走進了學校,受到教師們的廣泛認同。開啟新教材,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氣息,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與靈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師們普遍感到,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和學生平等對話,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從教學的角度而言,許多教師認為新教材“知識面廣,呈現方式多樣,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內容豐富有趣,具有時代氣息,關注學生髮展”,“教材靈活,突出人文性,希望與挑戰並存”,“內容生活化,形式美觀,趣味性強,主題圖內涵豐富,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自主發揮的空間大了”。

(1)透過使用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教師們感受到教材在知識的編排上與以往相比更加體現了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體現了教學資源的可行性,具有實用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與原教材相比,注意了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更具有基礎性、豐富性、發展性的特點,綜觀教材,其開放性、梯度性、系統性和靈活性堪稱美妙絕倫。

(2)教材形式設計符合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

教材的編寫中都採用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充分注意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以前的數學教科書,題目中的文字資訊比較多,題目顯得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新教材中就改變了這種方式。①教材設計得非常精美,插圖多,圖多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暗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把這些圖作為一個情境線索,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用數學。②“主題圖”是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於體現《標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6~7頁的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第53頁的“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圖,第96~97頁的“學校運動會”全景等,這些情景圖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有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

(3)教材改進呈現形式,重視過程學習。

精心設計教科書的呈現形式,改進欄目設定、圖文搭配、版面設計等方面,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例如科普小品等)呈現教材內容,適當設問、留白、引導,加大探索空間,安排具有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教科書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4)計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過去我們計算的方法是單一的,現在新教材中計算教學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來計算同

一道題,培養了學生解題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練習上將枯燥單一的計算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這樣,一方面將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美的體驗和感受。例如:三年級有兩個單元的計算教學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①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②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算法則;③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④加強估算教學,使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體會估算的作用,等等。使學生逐步形成面對具體問題,先確定是否需要計算,再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口算、估算、筆算等),最後應用計算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樣一種思維方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計算的意義,形成靈活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發展起良好的`數感,而且也能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面對現實中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進一步展示不同的計算方法的適用範圍等。

(5)練習題設計體現兩“活”。

一是貼近生活;二是開放靈活。縱觀新教材的課後練習題,你會發現:所有的練習題改變了以前舊教材中傳統的題目,新教材中的練習題不但圖文並茂,而且題目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有些是常用的。這樣的練習題設定學生有很大的興趣去研究,在不知不覺中就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與圓錐》練習二中的練習題全

是圖文題目,並且裡面的題目是學生見過的或學生都常用的物品。教材中練習的設計變得更加開放靈活,尤其是解決問題的安排不僅變得更合理,不再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而是與計算教學結合在一起。因為解決問題的數量關係與運算的意義是相同的,在學習計算時實際上也是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安排便於教師站在一個高度以一個整體的觀點把握教材,也可為學生今後能做到知識間的融會貫通打下基礎。

(6)增加了有意義的實踐活動。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各冊教材設計了更多的需要學生自主探索,親自動手動腦進行設計與製作的活動。實踐活動的增加,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而且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7)教材滲透數學思想和人文關懷。

數學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進而奠定發展更高素質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例如,等量代換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這些數學思想的引入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序地、嚴密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使他們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然而,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教師們又感到了教學內容的一些不足與困惑

一、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是否給教師教、學生學起到一定的示範作用。如對一些概念、性質、法則、公式、解題方法有必要在教材或教師教學用書中以合適的方法呈現,這樣不僅有利於教師教,而且有利於學生學。

二、教材所呈現內容重點、難點不好把握。由於教材給教師的空間較大,加之教師教學用書沒有詳盡分析,給教師運用教材造成較大難度。

三、在實際教學中,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較低年級有所下降,如何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之掌握數學學習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總體目標中以明確了“數學思考”“解決問題”的目標,並指出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由於這些目標過於宏觀,致使絕大多數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不能挖掘出教材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影響教師對教材深度的理解,運用教材時只能停留在形式上。

四、部分知識點的出現比較突然,跳躍性大,缺乏鋪墊,加之教材中的練習量較小,如何解決教學中的“兩極分化”問題及弱勢群體隨著年級升高逐步增多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