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何謂文化讀後感

何謂文化讀後感

《何謂文化》讀後感1

靜靜地躺著,最近一次躺床上看書是兩個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況是在窗外漫天飛雪的映襯下,溫暖的室內重溫著《何謂文化》,再次感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幾天自己一直被這澎湃的浪潮所席捲,我知道,這是餘秋雨先生的《何謂文化》帶給自己的震撼。

“寫點什麼吧”,在不知第幾回心潮浪卷之後,一種奔湧而來的衝動讓我提起了筆。然而,下筆千言,愈覺胸中詞彙的貧乏;激動之餘,思緒也越顯混亂。無妨,權當信手塗鴉罷,只為紀念這樣的衝動。

個人認為,餘秋雨應該算是現當代國內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大家。當年《文化苦旅》一問世便造成洛陽紙貴之勢。他憑藉自己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之後又憑藉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壇的地位。只是打醬油式的當了回青歌賽的評委,倒惹來了種種非議。

沒想到這麼多年之後,先生又拾筆開始了《所謂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裡,文化沒有定量性的指標,沒有國際標準。所以,此書以較為奇特的構架,從“學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個部分,帶領我們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訴有力的告訴我們: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文化是一種手手相遞的火炬,未必耀眼,卻溫暖人心。

光陰變成清冷的流水,變成細微的塵埃,變成溫存的呼吸,變成溫暖的文字。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幸好,餘秋雨依然還在。

《何謂文化》讀後感2

十一長假過了好幾天才想起來認真讀一下放假前收到的《何謂文化》,這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的新作,所選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並不是以往文章的刪改精選,這使得我在翻開書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這裡面講的是什麼?

對於那些一見到“餘秋雨”這個名字就反感,於是在沒讀書之前就來抨擊書本的同學,恭喜你們,沒有實證精神,在網路空間上對餘先生謾罵,恭喜你們沒有公共空間意識,這兩點都是在《何謂文化》中提到的。想反駁我嗎?先讀書去。其實我很理解那種人,改變這個壞習慣很困難,因為我也有這個毛病,在書店一見到一本書是韓寒寫的,第一反應“哦,破書”,然後“biu”的一聲就把它扔開。

這本《何謂文化》寫得實在是好,以至於我無法寫出一個像樣的讀書筆記,它本身就是餘先生對於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既然自己無能表達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幾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麼的完整,以至於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現和發揮其在原文中的含義和力量。要想只能把整本書每一個字都敲出來。這樣一來,只好寫一篇大體介紹這本書的偽讀書筆記了。

這本書的架構很奇特,分成了四個部分:

首先是“學理的回答”,餘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學術報告上的講座,彙編成一個部分,系統的整理了中華文化的優點,弊病,和近三十年的進步。其中對現實文化的擔憂很引人注意,比如復古文化正在衝擊著創新文化,使得創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絕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損機制,使得大部分資源集中在各種官方機構中,而大部分創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難得到尊嚴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個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著”“必要貯存”“必要風範”,不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業的泰斗都應該體現這四個特質。《向市長建言》一文,十分尖銳地指出了現在各種城市奇葩建設的弊病:不恰當的“發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遺蹟”、“大話地方特色”,並提出了自己建議市長注意的兩個環節“公共審美”和“集體禮儀”。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餘先生回憶了與巴金、謝晉、黃佐臨、白先勇、余光中、林懷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動情的文筆描述了這些或多或少陷入過“非文化”困境的,或是與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馳的大家們是如何踐行著文化人的責任感,如何承載著文化的重量,如何開闢著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尋著文化的執著。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會,然後再停一下,再哭一會。也許前些年我讀到這樣的東西,只會把它當成傳記,現在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了一點,又見證了社會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長到足以感知這些大事件體現的變化,對比之下,這些大師所闡釋的東西,實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被這些偉大的人格所擊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見到真正的美景會哭一樣,就像那英說的“你的聲音打到我了”然後梨花帶雨一樣(怎麼用那英打比方,好俗氣,噗)。當然,餘先生在這部分也順帶諷刺了一下那些造謠的小人,沒有任何人能把造謠和小人闡釋的比餘先生更深刻,更立體,更有文學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摘錄了一些多年來餘先生為各地名勝題寫的碑文,體現了餘先生對古典句韻高超的駕馭能力,同時又不難讀懂。書中還印了一些餘先生的書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對一些經典的白話文翻譯,包括《心經》、《離騷》、《逍遙遊》、《赤壁賦》。用序言裡的話說,“在把握原文奧義的學術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詩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後用盡可能優美的白話散文予以表述。因此,這種翻譯,不是拉線搭橋,而是鑿通隧道,其難無比”。經典經過餘先生的散文化筆法,足以成為當世經典翻譯的範例。這裡摘取《逍遙遊》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窺一二:“大鵬從上往下看,只見野馬般的霧氣和塵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蒼,不知是天的本色,還是因為深遠至極而顯現這種顏色?”再如《赤壁賦》的一段:“不一會,月亮從東山升起,徘徊於東南星辰之間。白霧橫罩江面,水光連線蒼穹,我們的船恰如一片蘆葉,浮越於萬頃空間。”《離騷》的翻譯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長,就不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後,用本書的內容簡介作結:跨時空與地域的雙重視角,使本書既有理論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與動情的文筆。堪稱20多年來餘秋雨先生關於文化思索的最誠懇、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強烈推薦此書。看這本書而花費掉的時間是絕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