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陽農民創業走上養豬致富路
四川省金陽縣老寨子鄉溪底村,全村290戶、1286人。過去,因地處高寒、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沒有產業支撐,村民生活極為貧困,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近年來,該村創新思路、另闢蹊徑,透過草原放養、村民合作放養、生態養殖、發展養殖大戶等多種養殖方式,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生豬養殖成為全村村民致富增收的新亮點,讓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全村生豬存欄1680頭,其中能繁母豬就達417頭,戶均存欄生豬5.8頭,戶均擁有母豬1.5頭。
依託天然資源養山豬
溪底村地勢西高東低,從高峰鄉臨界點向金沙江邊呈立體垂直帶狀分佈,最高海拔2655米,最低海拔850米。
海拔最高的說呷呷哈原來是該村的一個自然村民小組,住著20多戶人家,但近年來,該組農戶幾乎全部搬遷。這裡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先決條件。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溪底村幾戶農戶看準了說呷呷哈這地方,於是,6戶人家就在山頂上建了簡易圈棚,依託區域優勢,放養豬和羊。
“說呷呷哈這個地方,牧草豐富,是養羊最好的地方。”村民白依龍告訴記者,在兩年前,他和村裡的幾家人就在這裡養起了羊,後來又養起了豬,全部放養。目前,養豬最多的農戶就有28頭,最少的也養起了10來頭。
據白依龍介紹說,說呷呷哈山多坡緩、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物種豐富,無工業、農業及生活汙染,是飼養豬和羊的理想之地。山裡草類豐富,生豬在這種生態環境中可採食多種植物的根莖、果實,不斷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這樣牧養的豬,生命力旺盛、抗病力強、肉質好。
“草原上牧養豬,白天以天然綠色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籽為食,飲的是純天然的山泉水,節約飼料,也無汙染,養的豬不容易得病,而且售價高,市場搶手。”一位牧豬老人告訴記者,草原上牧養的豬,無汙染、肉質鮮美、口感好,市場價每公斤都在35元以上,逢年過節時,最高可賣到每公斤40元,牧養的豬最大的有100公斤,一頭就能賣到4000元。
據瞭解,在說呷呷哈牧養豬的6戶人家,除了放養山羊、綿羊外,共牧養生豬即涼山黑豬和黃毛豬90餘頭,僅生豬一項,年銷售70餘頭,平均每戶銷售6頭,戶均年收入1.8萬元。
合夥輪流放牧創效益
“我們這兒少部分農戶養豬是圈裡養的,大部分農戶都是放養,一天只喂一頓飼料。”記者在溪底村上方的金洛公路上,遇到了正在牧豬的陳大爺,他說,溪底村近300來戶農戶,大部分都是半牧半養的,而且村民們幾戶一組,幾戶一夥,白天幾家人的豬兒一起放,晚上各喂各的。
據陳大爺介紹,溪底村以前不團結,一家人不管有一頭豬,還是有幾十頭豬,都要一個勞動力,既消耗勞力又不安全,特別是小孩去放豬,經常出現豬兒糟蹋莊稼的.事,為此引發的糾紛不斷。近幾年來,村民透過多次協商後,意見達成一致:農戶合夥,輪流放牧。這樣,既節省勞力,又實現了合理放牧,養豬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據瞭解,過去的溪底村,村民因各幹各的,單戶單幹,許多家庭因缺少勞力,又想節省飼料,用繩子牽著豬兒,在自家的地塊附近拴著“放”,村民揹著孩子吆著一頭母豬滿山轉的現象屢見不鮮。而近年來,村民團結互助,透過輪流放牧後,不管家裡養了幾頭豬,輪到他家時,都要去放牧,所以,許多家庭爭著多養豬,豬的存欄數自然而然地不斷上升。
“陳子呷家16頭、黃日哈家14頭、阿苦阿發家15頭……”放養的人都能一口氣說出合夥人家養有多少頭豬。村民黃日哈說:“合夥輪流放養,還有一個好處是,在白天放養時,發現哪家的豬兒不肯動、或不肯覓食,就及時告訴戶主,讓其及時防治;平時,怕豬群相互傳染疾病,每家每戶都經常進行土法、科學防治,因此,幾乎沒有豬病死的現象,養豬的效益也就上來了。”
目前,溪底村290餘戶農戶,家家都養豬,養得最少的也有三、四頭。全村生豬存欄數達1680頭,其中能繁母豬就達417頭,戶均存欄生豬5.8頭,戶均擁有母豬1.5頭。養豬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科技生態養殖築新夢
“除了建好豬舍,還要選好優良母豬,優良母豬產子率高,當然還要選瘦肉多、生長快的豬種。然後,要捨得投入,加強疾病預防……”村民陳少體總結起養豬經驗,道理硬是一套接一套,他說,要定時餵食、營養要搭配,要做到不飢餓、不過飽;冬天要喂溫水,盛夏要喂清涼水,最主要的是杜絕疾病源和汙染源,確保豬舍天天干淨清潔,讓豬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中。
走進圈養長白豬的農戶家,每家的圈舍及餵養方式都幾乎一個模式。村民們都說,這得益於村裡的養豬大戶陳史古的示範帶動效益,“過去,村民每家每年就養兩頭過年豬,少量的農戶多養一頭母豬,現在,我們這個村,在陳史古的帶動下,好多農戶都在圈養長白豬。”目前,村裡建設沼氣池,實行“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把豬圈改建在沼氣池上,實現“豬—沼—種”生態養豬的農戶就有80多戶。
該村村長陳子呷的心中一直有一個美麗的夢想:“組織一支生豬銷售隊伍,不斷開拓新的生豬銷售市場,力爭將村民科學飼養的生豬銷售到金沙江對岸的雲南省市場上去。”發展生豬,村幹部們的目光投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