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舞蹈

邰麗華:舞蹈是生命的一種依靠

邰麗華:舞蹈是生命的一種依靠

邰麗華兩歲就因高燒注射鏈黴素失去了聽力。在那個無聲的世界裡,她卻被老師腳踏木地板產生的震動深深吸引,從此愛上了舞蹈。她開始穿著白色球鞋去上律動課。直到一次參加市裡的活動,她見其他學校的小朋友都穿著自己“從沒見過的軟軟的舞鞋”,心裡十分羨慕。

當時,邰麗華一家4口全靠父親一個月50元的工資生活,還要省下錢來為她治病,一雙舞鞋對她來說,幾乎就是奢望。父親懂得女兒的小小心思,利用出差的機會,他給邰麗華買了人生中的第一雙舞鞋。“至今我還記得父親用舊報紙把它包起來,我卻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它。從那時開始,白舞鞋一直陪伴我成長,讓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也讓我走上了舞蹈這條路。”

她會“矇混”過父母佈置的發聲練習,卻從來不在跳舞上偷懶。因為跳舞是她最喜歡做的事情。15歲時,邰麗華被湖北省殘聯安排到當地歌舞團學習舞蹈《雀之靈》。由於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邰麗華的基本功很差,以至於老師都對她失去了信心,把她獨自丟在排練室裡。

“我自己也沮喪過,但是我沒想過放棄,反而把這些化成一種動力,因為我太喜歡跳舞了,我覺得跳舞的過程可以找到自己表達內心世界最美麗的話語。”於是,邰麗華一遍又一遍地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她終於讓老師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對於失去聽力的舞者來說,如何把舞蹈和音樂融為一體是最大的難關。雖然聽不到音樂的旋律,邰麗華卻一直在努力,跳出“不蒼白、有靈魂”的舞蹈。“原版《雀之靈》有3000多個節拍,我差不多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幾乎天天都要聽,直到把每個節拍融入到血液裡。”

1992年,15歲的.邰麗華第一次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出訪歐洲四國。“當時覺得自己特別幸福。”

在當時的環境下,社會對於殘障人士的認識和包容尚顯不足。“當時聾人可以選擇的院校和專業很少,更不用說進入專業院校學習舞蹈。而我又不願放棄,所以選擇了和藝術最接近的裝潢設計專業。”

大學畢業後,邰麗華來到武漢第一聾人學校,成為一名老師。“雖然我從15歲時就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出訪演出,但那時藝術團還是一個群眾組織,每年只從各地抽調演員,組織很少的幾次出訪演出。”隨著藝術團的專業化,2002年,邰麗華終於從武漢調到北京,正式成為一名舞蹈演員。

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讓《千手觀音》紅遍大江南北,也讓人們記住了這位美麗的“觀音姐姐”。然而,在邰麗華看來,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舞者。“在朋友眼裡我始終是邰麗華沒有變,當然,春晚之後,更多的朋友認識了我。最重要是,讓社會對殘疾人的認識和觀念有了一定的改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邰麗華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舞蹈傳遞千手觀音的大愛。“正像節目裡說的,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只要心中有愛,你就會伸出一千次手去幫助別人,只要心地善良,也會有一千隻手來幫助你。”

有時,邰麗華也會在心裡問自己,舞蹈對於自己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每當回想起2005年春晚和夥伴們表演《千手觀音》的情景,她就愈加確信這樣一個答案:“舞蹈是我生命的一種依靠,也是體現我生命意義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