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生物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指導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檔案,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編制的基本依據,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規格的重保證。
關於高中生物的教學計劃1
高中生物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必修1:分子與細胞”、“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穩態與環境”3個模組;選修部分有“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選修2:生物科學與社會”和“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3個模組。每個模組36學時、2學分。
一、本校高中三年課程規劃
高一:第一學期:必修1《分子與細胞》每班每週兩課時(含複習考試)
第二學期:必修3《穩態與環境》每班每週兩課時(含複習考試)
高二:第一學期:必修2《遺傳與進化》每班每週兩課時(含複習考試)
第二學期: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每班每週兩課時(含複習考試)
高三: 第一學期: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 每班每週四課時
國慶後開始高考前第一輪複習,第一學期結束前完成三個必修模組的複習
第二學期:完成選修模組的複習及學科內綜合訓練,針對主幹知識與知識缺漏 進行二輪強化訓練,迎接高考。
二、對高一、二教學工作的建議
1、貫徹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
課標提出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1)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教師應認識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核心任務。高中生物課程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概括起來有以下五個方面:
(2)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教師應注意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考慮到學生之間個性習慣與動機需求的差異、治理水平與能力技能的差異等等。要注意公正地分配學習資源,發展性地評價學生。要創設一種能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一種能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和選擇性的教育,教師在對待每一位學生時,始終要記住“發展是學生的基本權利”,一切的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
(3)倡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教師要注意倡導以探究為核心的多樣化學習活動。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教師應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師可以用豐富的生活素材和背景,展現生物科學的魅力,讓學生充分感受生物學與個人生活的密切關係和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2、注意初、高中課程理念、目標和內容的銜接與統一
教師在瞭解初、高中課程標準的區別和聯絡後,應準確把握高中教學的尺度,使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既能兼顧到與初中學習的銜接,又能符合高中課程標準的要求,使教學具有一定的階梯性和層次性,這才有利於學生認知水平的逐步提高,有利於學生拓展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有利於學生全面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3、倡導以探究為核心的多樣化學習方式
在探究課的設計中,要注意課程理念,設計目標,實驗過程和達成結果的一致性,並要有嚴密的邏輯過程。
探究性學習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特別要注意提高的方法與技能有:
①提問的技能
提問的技能是教師課堂表現的一種技能。教師既要有準備問題的能力,又要具備臨時提問的能力。準備的問題是事先設計好的問題,並能考慮到多種問題的梯度,提出的系列問題要與最後達成的目標一致。要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第一問可以讓學生馬上回答出來,第二問只讓部分學生答出,第三問應該是更少的學生答出,這樣的問題才具有挑戰性。
②組織和控制課堂的技能
在學生進行開放性討論時,控制課堂保證活動順利進展,這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挑戰。教師不能因為讓位於學生的活動,而忽略了自己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學生的活動是否向著目標推進,同時還要明察秋毫,審視學生在討論中是否無意識地偷換概念,要非常清楚學生此時爭論的焦點是什麼?還要觀察是否全體學生參與了學習活動等等。
③評價學生探究結果的技能
探究活動中,評價結果是一個重要環節,當學生作出的結果與已知結果不相吻合時,教師不能輕易地說:你失敗了。因為對科學的本質而言,不一致的結果與成功的結果是具有同樣的價值的。只要按設計方案去做,不論是正結果,還是負結果都是成功的。教師還要讓學生懂得,生物學因素與結果之間,不一定都是因果關係。教師可以看全班統計的結果怎樣,可以鼓勵學生再次測試,留下空間,給學生更多的創造。
三、對高三教學工作的建議
1.研究課標、考綱,分析高考趨勢,精選習題進行有效的複習。
高三一輪複習中例題與學生練習的選擇是直接關係到複習是否有效,優質的例題,應能幫助學生鞏固典型考點;有針對性的講評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路。專題練習,集備組教師輪流先解答一遍,確定只需要對答案的題目、需要詳講的題目、錯題變式題、需要補充知識點的題目。
2、要降低教學重心,給教學準確定位。
針對高校招生現狀,教學要力爭做到“起點要低一點,底面要寬一點,臺階要密一點,節奏要慢一點,反覆要多一點,要求要嚴一點”。拉開高考成績差距的不是高難度題,而是中檔題。
教學定位:閱讀教材,迴歸基礎;熟悉要領,掌握規範。
3、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參與性學習。
實現課堂教學“三講,三不講”,即: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仍然不會的不講;要多講易錯點、易混點、聯絡點。提倡“先學後講,當堂練習”,努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1)加強選題的針對性。老師沒有做過的題,不給學生做;透過教師做題,將“三種題”(錯題、超綱題、重複題)淘汰出局,不僅為學生減負,而且為老師自己減負。
(2)重分析和講評,建構習題(試卷)講評模式。不能以對答案代替講評。也不能老師一講到底,先讓學生自主改錯,再由老師針對學生普遍無法解決的問題講解,最後由學生自主分析錯因,寫出考後反思。
(3)重表述的規範,要使規範答題成為學生的習慣,
強調學生儘可能用書本上的詞句答題,要讓學生明白:不規範的表達可能“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
(4)重審題訓練。
老師們專題研討學生為什麼不會審題,該如何引導學生審題,對學生進行審題方法的訓練。例如,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話闡述題意。逐字逐句讀三編,不加字、不減字,抓住關鍵詞,提取有效資訊。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帶著任務來閱讀教材。
5、切實發揮考試的檢測功能、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
(1)控制考試的次數:增強考試的計劃性。
(2)控制考試的難度:給學生以信心,也符合高考命題的特點。
(3)控制考試的'範圍:講、練、考一體化,老師在課堂上講什麼,就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練什麼,就在小考或階段考中什麼
(4)進行考試技巧的訓練:在模擬考試中,指導學生學會放棄,但不輕言放棄。既不能死死地抱住一道真正的難題不放,也不能對一些貌似很難的題輕易放棄,要知道高考題一般都是“素材在教材外,落點在教材內”,一些題看似很難,其實,只要細心地把題目多讀幾遍,真正理解題意後,並不難。平時多做這樣的訓練,學生在高考中就能正確取捨。
關於高中生物的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起始。本學期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在識別身邊生物的基礎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現象,認識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動物、植物以及它們與人類的關係,這些知識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說出生物的基本特徵、各類動植物的特徵,瞭解生物的結構與功能想適應,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學生對於生物的生命現象已有不少感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找到學習生物的規律,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原因:
1、學生對生物比較感興趣。
2、學生要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能完成實驗報告冊,課堂練習認真。
3、課堂管理也很關鍵,如果管理不好,再好的方法與技巧也無濟於事。
4、注重透過課堂培優補差,以使部分成績差的學生鼓足學習的勇氣和信心。
5、注意學生的自主管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意識很重要。
6、注重對生物知識的探究、觀察,從感性到理性。
二、本學期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 認識生物
第一章:奇妙的生物現象
第一節 生物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嚴整的生命結構
第一節 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第二節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第三節 細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四節 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環境
第一節 生物圈與棲息地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作用
第二單元 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
第二節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第三節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節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五節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動物
第一節 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二節 動物的運動
第三節 動物的行為
第四節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節 病毒
第二節 細菌
第三節 真菌
第四節 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四章:生物的分類
三、新課標對本學期內容的要求:
1、理解科學探究:體驗到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基礎,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用假設。科學探究要透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取,同時也需要進行推理和判斷;更需要正確地表達、需要與人交流與合作。
2、理解有關細胞的知識,教師為學生提供機會,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初步學會顯微觀察的方法和技能,激發探究的興趣。
3、指導學生用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到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讓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十分重要。
4、加深學生對生物圈中綠色植物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理解生物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並注意引導學生到周圍環境中去觀察動物的動物和行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
6、理解病毒、細菌、真菌的形態結構特點及與人類的關係;細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認識領域:
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基礎知識。
知識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五、情感領域:
1、瞭解我國的生物資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不責任感,提高環保意識;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2、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六、能力領域:
1、透過科學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2、根據自己所學的衛生保健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3、讓學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資訊的能力。
4、初步學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七、本學期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形成為志趣。
3、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科學探究,學生探究的一般方法。
4、加強最佳化課堂教學的研討工作,以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儘可能多地掌握知識。
5、紮實落實好新的教學改革,將新課改落實到每一節課。
6、加強教材研討的力度,使自己能靈活把握新教材,教學時做到“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