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建》讀書筆記1950字
《生命的重建》這本書已經買了好幾年,當初讀著那些文字覺得說的有道理,卻也不疼不癢,不是雞湯勝似雞湯。現在為什麼會想起讀這本書呢?這段時間,我感覺到自己的諮詢到了一個拐點。我在回望來時路的時候,感覺到過去的所謂糾纏可以放下了。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記憶亦如是。或許,到了我的生命重建的時刻。
看完第一章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善護念”這三個字。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腦袋裡立刻就冒出了。也許是跟這一章的題目——“我所相信的”有關,作者提到“我們的想法和信念總能變成現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有偏執的想法,錯誤愚蠢的信念”。從我接受心理諮詢的過程來看,其實我們的潛意識裡隱藏了非常多、非常多在意識層面無法接受的想法,它們從來沒有消失過,只不過是隱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而已。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第一章的重點,可能是要對我們自己心裡的想法加以照顧。也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想到了“善護念”這三個字。
善護念,來自於《金剛經》。第一次接觸《金剛經》還是幾年前,當時我非常痛苦,渴求從這些痛苦中解脫,拿起了這本書。這與信仰無關,只是病急亂投醫般地自救行為,我相信儒、釋、道的經典著作裡都蘊涵著生命的智慧。如果你要問我《金剛經》是講什麼的,我可能還真的不一定說得出來,但是也並不代表我一無所獲,路沒有白走的。如今會在不經意間想起這三個字,我對這個過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要做到善護念,本章裡可能需要理清兩個問題:一個是,念頭從何而來;一個是,念頭要到哪裡去。
當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從周圍大人的眼中“看到”這個世界。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影響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即使那個孩子長大了、已經是成人,她還是會帶著這樣的模式,在當下的世界裡生活。她會以為,周圍的人還是會像當初的大人對待她的那樣對待她,從而讓她身在當下、心在過去。
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因為這個而責怪我們的父母?答案是否定的。這裡邊可能需要運用到同理心,能夠理解父母當初也是盡了很大的努力、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來養育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一層的孩子,可能才能做到對父母真正的寬恕。這個寬恕的到來,不是十分的容易,需要打破外面的壁壘才能讓自己自如地伸展。從我的體驗來看,需要看到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沒有被照顧好的那份恐懼。當我看清這份恐懼的時候,也看清了我沒有被照顧好這個現實,當我痛哭流涕接受這個現實的時候,哀傷也是一種告別,心裡的怨恨少了很多。慢慢的,我理解了父母,少了一些恐懼和責怪,多了一些包容。
同時我也在減少對父母的愧疚,有很多的父母會用內疚來控制孩子,這個在我身上留下來的'印記也比較深。我會覺得父母過不好,與我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在這份內疚裡,當超出自己的能力而照顧不好父母的時候,我會陷入自我攻擊;當攻擊自己承受不起的時候,我可能就會將這份攻擊轉向外,去批評別人。當把這份內疚慢慢移開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可以接受別人說我不好,同時也可以接受別人的不好,批評少了很多。這可能就是寬恕別人,也寬恕自己吧。
在看“念從何而來”的時候,不僅要看到我們的念頭從父母而來,同時也要看到這既是弊端,也是資源。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可以幫助我們明瞭:在目前的情況下,自己可能的情況是什麼樣的。這有利於自我覺察。我曾經十分牴觸或者是害怕自己會變成媽媽(“壞媽媽”)那樣的人,所以我一直在跟我的出身(自我認同)做對抗。這讓我耗費了非常多的精力,導致生活裡出現了很多人為的障礙,不能利用出身這一部分資源來過好現在的生活。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完全與他的出身割裂開的,如果他真的在做這樣的事情,那麼他一定會產生非常非常大的撕裂感。當有一天我意識到,我的出身也有相當多的資源時,當有一天我意識到,有一部分的我真的就成了“壞媽媽”那個樣子的時候,心裡反而十分的安定,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以前總是覺得我是一個沒有根的人,飄飄蕩蕩,不知道要去往哪裡。塵埃落定的那一剎那,就好像生出了根,根紮在深深的泥土裡。我非常的平靜,這份平靜是我一直渴求的,沒有想到它竟然是在我接受自己的出身這個時候出現了。
這種特別神奇的感受在諮詢中出現過很多,當然也伴隨著非常多的痛苦,讓我體會到思想的確是可以被改變的。它的改變,給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就涉及到——念要去往哪裡?我覺得“念”要來到當下的生活。當下的生活代表著真相,只有經過真相檢驗的念,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可是,真相往往都是殘酷的,趨利避害、短視是人性的弱點。所以,我們會主動給真相穿上不同的服飾,把它打扮地好看些。我們會以為自己沒有力量面對現實,以為自己會沒有力量照顧好自己,還會繼續用從前的那個孩子的眼光看待自己。
所以我們要善護念,把自己的念保護好,在起心動念間照顧好自己。
那麼,什麼是念?如何來區分哪樣的念是有生命活力,而哪一些念又是雜念、歪念呢?讓我們在以後的各章,一起來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