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學實錄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學實錄
1.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
師:數學書和練習本比,哪個大?你是怎樣比較的?比較它們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學生拿出數學書和練習本進行實際的比較,並觀察、觸控所比較的部分,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書比練習本大,實際上是指數學書的表面比練習本的表面大。)
(板書:物體的表面。)
2.比較教師的手和學生的手
教師與學生對掌相擊。
師: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認識到教師的手掌面比學生的手掌面大。)
3.比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
師:誰大誰小?
(學生觀察、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為面積概念的引入創造條件。)
師:大家剛才比較的這些面的大小在數學上有一個名字叫作面積。
(板書:面積)
師:根據我們剛才比較的過程,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面積的理解,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書: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活動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學生拿出附頁2中已剪好的圖5,觀察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猜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師:這還只是你們的猜測,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動手試試吧!可以藉助你帶來的工具哦!
(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畫格子、剪拼等,並透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三)活動三:創意大比拼,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創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活動思考:透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
(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各異。)
(四)小結
師:透過學習,你對面積有了哪些認識?你還想知道哪些有關面積的知識?
作業:教材第44頁 第1,2,3,4題。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充分為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後透過對比較過程的小結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第二,及時地去發現並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值得深思和改進之處。
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這一活動有多種比較策略,在交流策略時,大部分的學生用了擺硬幣的方法,只有少數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選擇其他的比較策略。反思其原因,可能是課前準備時,教師讓學生準備好硬幣,使學生認為準備硬幣就是拿來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的,這無形中給學生造成了一種思維的暗示和限制;如果課前教師讓學生準備的比較工具更多樣一些,可能學生的思維會更寬闊,比較的策略也會更加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