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電影

看電影的散文

看電影的散文

大概現在四五十歲的人都有印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不管城裡還是農村,看電影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記得縣裡有一個放映隊,說放映隊其實也就一兩個人。每天兩三場,有時四五場,輪著村子轉。要是輪在晌午,村裡就選個較暗的地方,生產隊的牲口棚就是經常放映電影的好地方。那會兒,也不說潮,也不說臭,就那樣一個環境,去看電影的人甭提多高興了。輪到夜晚,從後晌開始,村裡的小孩早早就搬著小板凳去佔地方。在校上學的孩子,一後晌就開始不安心了。在地裡幹活兒的人們,心裡喜滋滋的,看著日頭,算著時間,等著回家。當電影開始的時候,村裡幾乎是唱起空城計,各家各戶都鎖好門,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就像過年走親戚,喜氣洋洋。到後半夜放電影,也是常有的事,再晚也是照看不誤。不能熬夜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身旁,小手揉著睜不開的眼晴,也不肯先回家去睡。現在想想,那個時候,也許是精神方面的太少,不象現在的電視、電腦什麼都有,老百姓沒啥長知識、開眼界的東西,看電影無疑就成了最重要的精神食糧。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天一黑兒就睡覺,能聽聽老人們講講聊齋之類的故事,那真是最開心不過的事了。

記得小時候,臨村放電影,村裡的大人小孩,凡是知道的準是搶著去看,即便是早已看過幾遍的老電影,也是百看不厭。有一次,我和村裡的夥伴到村東三里地的'御路村看電影,可能白天跑得太累了,看了一會兒,就靠著場邊的麥秸垛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睜眼一看,四周一片漆黑,看電影的人們不知啥時全走光了。這下,可嚇壞了,多虧是路熟,三里地的土路,我只用了幾分鐘,就跑回了家。

七十年代末,我參加工作到了邢臺,那時候,邢臺的電影院有人民劇場、清風影院、新華影院等十來家,看電影依然是人們生活娛樂的主要部分。只要開會,會議上都會安排電影,我們搞服務的也少不了一張電影票。有時候票緊張,就悄悄給管會議的拉關係,蹭上一張票。雖然,一張電影票當時的價錢才兩毛錢。有一次,好像是放映一部喜劇片,跑了好幾個電影院都是客滿,為了先睹為快,我好話說盡,硬是從一個工友手裡,討得一張電影票。當然有條件,替工友打掃宿舍一週。說實話,當時月工資二十多塊,自掏腰包還是夠奢侈的。為了節儉開支,我開始試著為各影院《影窗》寫影評,還不錯,經常能得到一兩張免費的電影票。

八十年代,黑白電視和小彩電進入家庭。但喜歡電影的人們還是忘不了電影院裡帶給大家的那份獨特的魅力。每逢週末,一家人相聚,電影院還是首選。朋友來了,招待過後,自然也少不了一場有滋味的電影。

時間進入九十年代,電影院開始變得冷清起來,先前看電影的熱鬧場面漸漸稀少。再往後,電影院開始無人問津。也許是科技文化的發達,網際網路的作用,娛樂的多樣化,看電影倒成了稀罕事。除單位或政治任務必看的電影外,幾乎很少有人走進電影院。

時代在前進,人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生活娛樂也是五花八門,任你享受,任你選擇。如今,看電影已成為我們美好的回憶,也許這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帶給我們生活中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