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功利化現象的反思總結
一、職業教育的功利化傾向
我國職業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末獲得高速發展,至今職業教育規模在我國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在規模發展的同時,職業教育積極探索實現適應我國國情的職教模式轉型,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了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注重質量提高、重視內涵建設已成為業界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從總體上講,我國職業教育在過去幾年中雖然獲得了長足發展,但不可否認,種種跡象表明,在當前的職業教育領域存在著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功利化傾向。這種傾向在實踐中主要體現在: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方面,無視或忽視學生的身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重成長輕成人;在課程設定方面,注重商業化、實用化,而職業素養、人文素質養成的課程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或替補;在教育教學方式上,單純注重操作技能的訓練,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實際知識和技能,忽視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在評價內容上,只關注學生會做什麼,而不問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其發展質量如何,等等。職業教育的功利化行為,雖然帶來了一些暫時的好處,如緩解了辦學經費、改善了辦學條件、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短期適應能力等,但由於功利化行為的增多,必然助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技術主義、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會使人才培養活動成為簡單的“職業培訓”,成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識而缺乏人文素質者)、“邊緣人”(有些人文知識而不懂科學技術者)的工藝流程,削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活動的人本價值。因此,職業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是一種潛藏的危機,需高度重視。
二、功利化傾向是“工具理性主義”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
審視當前職業教育領域顯現出的功利化傾向,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具理性主義”的影響。
自工業革命以來,理性逐漸成為一種與科技相結合,控制社會和追逐利益的工具,尤其在西方實證主義哲學的推波助瀾下,理性逐漸擴充套件到社會各個領域,支配和主導著人們的生活與觀念。其典型特徵為:“選擇有效的手段以實現社會和個人意欲達到的目的,它並不關注目的本身是否合理,不管這種目的是什麼,只要手段是有效的,即被認為是合理的。社會和個體把一切都變成了用來製造其他工具的、為固定目的服務的一般工具。”
西方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最早把理性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所謂工具理性,簡言之“就是透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認為,科學是工具理性的基礎,而科學強調的是事實和邏輯,只能保證手段的正確和高效,但卻不能反省與批判所追求的目的與所存在的合理性、價值和意義。查爾斯·泰勒也強調,“工具理性是一種人們在計算最經濟地將手段應用於目的時所依託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穫比率是判定工具理性成功的尺度。”“工具理性的視野裡存在的只是物、事實和工具,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問題由於不具有工具性的意義,無法得以說明和證明,因此被視為是無意義的形而上學問題。”與工具理性相對立,價值理性體現一個人對價值問題的.理性思考,涉及到人們對某些事物或行為所賦予的價值含義、觀念的追求。在價值理性關懷下,人性世界被認為是以“合目的性”形式存在的意義世界。工具理性藉助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大潮,與市場經濟追逐利益的特點相結合,日益演變為社會追求經濟效益、個人謀求自身利益的基礎。工具理性的核心特徵是追求最佳手段、最佳效率的有效思維方式。
功利化指主體向功利狀態或性質轉移的過程。這一過程並不是說主體必然要發生全面或者整體質變,實際上,多數情況是主體部分地發生量變,並由量變積累而導致質變。換言之,只要主體的本質屬性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均可稱為本質屬性的功利化。可以這樣歸納:職業教育功利化就是指職業教育依據功利的原則來完成對自身結構的重新建構過程,其結果是職業教育具備了某些功利形態。我們可以把“功利原則”簡單地表述為效益最大化、追求實用性。各種跡象表明,當今的職業教育越來越崇尚或者說越來越依賴這些功利原則,並將其轉變成為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從而使得職業教育具備功利形態。因此可以說,功利化傾向就是工具理性主義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休現。
三、對職業教育功利化現象的反思
(一)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的本質
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中的一種型別,它應有其特有的發展正規化,而“人”與“職業”則是其中兩條主要發展邏輯:
因此,職業教育必須實現教育哲學意義上的根本性轉變,即從適應性教育、完成性教育向引導性教育、超越性教育的轉向,從格式化教育、功利化教育到個性化、人性化教育的轉向。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未來5至10年社會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不能簡單地跟著流行的社會風氣走。中國社會真正需要職業教育做出貢獻的,不是功利化,而是以創新的方式培育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性高素質技能性人才。"
(二)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有機結合,把“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融入人才培養過程
應當說,職業教育注重功利化有其積極的一面:從個體來看,受教育者由此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獲得教育投人回報的最大化與實用知識、技能等;從社會方面來看,正是職業教育的功利(或稱實用)功能,社會財物財富的總和不僅比過去大大增加了而且速率更快了,這也正是工具理性影響下的職業教育功利自身的價值所在。筆者所不願意看到且應該極力反對的是過度追求工具的有效性,使得職業教育本來肩負的解放人、完善人性的功能逐漸萎縮,取而代之是它的經濟功能、工具功能的不斷擴大,即那種極端追求功利的取向最終導致職業教育的異化。
其實,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相輔相成的,價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動力,而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現實支撐。脫離工具理性,脫離現存的機制與手段,價值理性就好比空中樓閣而無從體現。在實踐中,人們一方面依靠工具理性實現著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另一方面又在自我意識的更深層面體味著人生價值,為價值理性的昇華提供契機。因此,要改變目前職業教育過於追求功利的現狀,就要使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得到有機的結合,改變教育價值觀念,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從本質功能來看,職業教育既指向職業性就業,又指向教育性發展;既要實現社會需求的功利性目標,又要實現個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標。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活動的功能指向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必需在“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把“以人為本”融人人才培養過程,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摒棄功利主義價值觀,轉變單純的“技術教育”的偏頗認識和培養“工具人”的目標取向,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使學生在成才中成人。
(三)實現職業教育正規化的轉換
在實踐層面,要扭轉當前職業教育過於功利化傾向,關鍵在於實現職業教育正規化的轉換。這方面,美國職業教育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與借鑑。
從上可以看出,傳統正規化基於一種狹隘的、僵化的、割裂的工具主義思維,非常強調職業教育的“獨立”,結果在獲得獨立性的同時也遭到了“孤立”,其內涵越來越單調。新正規化則用完全開放的、包容性的、整合的思維看待職業教育,其視野寬廣得多。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正處於傳統與現代職業教育兩種正規化的矛盾交織中。一方面人們認為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企業需要什麼人才就培養什麼人才,課程設定、課程內容要與崗位工作任務與能力要求相對接,要透過增強技能訓練與頂崗實習,促進學生的零距離上崗,使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受美國及其它西方發達國家生涯教育、關鍵能力等職業教育理念的影響,以及迫於我們現實的就業壓力,人們認為職業教育要以人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滿足於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並要加強職業素質及關鍵能力的培養,培養具有發展“後勁”的職業人才。而當人們認識到需要把這兩種取向結合起來時,便出現了一些折衷的觀點,如“寬基礎、活模組”、“平臺十模組”等。當然,儘管在話語層面兩種觀點的力量各居一半,但現實的課程改革卻在紮紮實實地朝著第一種觀點發展,它說明這兩種取向之間的矛盾絕非簡單的折衷所能調和。
從現實條件看,工具理性主義目前在我國仍有較強的生命力,突顯實用性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透過增強實用性,提高就業能力,更好地發揮其經濟發展的功能,職業教育才能獲得發展所需要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也才有可能獲得向更高階正規化轉變的自身基礎。但是從長遠看,以培養人的素質、全面發展人格、服務於個人發展為依據,既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我國職業教育快速向更高階正規化轉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