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漁歌子》教學精彩實錄

《漁歌子》教學精彩實錄

初夏時節的清風,所過之處青梨小果,浸潤虞南平原。果林繞環之中,一曲《漁歌子》在上虞市謝塘鎮小唱響。聽著由樂清市樂成七小趙惠文老師執教的《漁歌子》一課,頗有一翻歸隱田園,與世無爭的鄉間風情。新語文的課堂呈現著:趙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學生靈動的想象,師生暢遊詞曲美好的意境之中。

一、簡練而富實效

由一幅優美的山原風景畫,趙老師引出本課所學的詞──《漁歌子》,齊讀題後,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漁歌子’,知道這是一首詞的什麼?”

當學生說這是一首詞的“詞牌”後,趙老師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了“詞牌”的意義,使學生明確了詞牌的用意。課至此,對“詞牌”的理解教學老師還是沒有放棄,緊接著趙老師又讓學生說說“我們先前還學到過哪些詞牌?”

生:憶江南

生:滿江紅

師:讀一讀這首詞。讀三遍:一遍讀準字音,二遍讀通順,三遍讀出點詞的味。大家聽明白了嗎?

生盡情地誦讀詞句,美美地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時空。

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先請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西塞山白鷺鱖魚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先由個別學生讀,再由男生齊讀,女生齊讀。

師:讀會了這些詞語,再來讀這首詞,就容易多了。請同學來展示一下。

(樸實無華的課堂教學語言,清新自然的課堂引入,折射出趙老師清淳和諧的語文教學風格。沒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擲地有聲的課堂提問,紮實有效的引導訓練,讓學生在輕輕鬆鬆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對“詞牌”的教學,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詞中的意義,更將先前學過或課外看到過的詞牌也在課堂上作了交流,使學生對“詞牌”的理解更真實貼切了;三遍詩詞的朗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不盡相同的訓練要求,大家可以擇其所需而做到。詞語的朗讀教學,是理解一首詞的基礎。每一首詞都有屬於自己的意境,這些意境正是由這一個個事物所組構而成。讀詞語,便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瞭解這些事物,為接下來對詩詞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趙老師簡練而富實效的課堂預設,開篇之時便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濃濃的語文味,簡簡單單教語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細心呵護每一位學生

師:剛才,我們已經讀了這些詞語了,請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詞。

站起來一位學生,他讀得很快,根本就沒有任何讀詩詞的感覺。趙老師沒有急著讓他坐下,而是面帶笑容地走到這位學生的跟前,輕聲地對他說:“請你讀得慢一點,如果能讀得再響亮點那當然是最好。”

學生再一次朗讀了這首詞,聽著顯然比第一次的朗讀有了明顯的提高。

(班級裡,每一個學生的朗讀的水平是不盡相同的。對待他們,我們更需要有一位語文老師所特有的細心與忍耐。趙老師的輕聲細語,呵護著這位學生。從趙老師的言行舉止中,這位學生感受到的是鼓勵與支援,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實也便是如此。這便是趙老師的語文課堂。)

三、盡展想象的臂膀

師: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們要在讀一首詞中,想象詞中的畫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首詞,想象詞中的畫面。

趙老師範讀《漁歌子》,生閉眼,聆聽,想象。

(趙老師入情入境的範讀,感染著課堂裡的每一個人,大家都靜靜地聽著,盡情地暢遊在詩詞所描繪的恬淡的鄉間風情之中。)

師:你覺得哪個畫面最美?

生:我覺得溪水叮咚,桃花夾岸,鱖魚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麗。

生:我覺得西賽山前白鷺高飛的情景最美。

生:我覺得作者在斜風細雨中垂釣,肯定很自在。

師:你有沒有看到這畫面裡的人?畫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時他會是怎樣的面部表情呢?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生:應該是很開心的。

生:他看著周圍如此優美的風景,又自在地垂釣,肯定很愉快。

師:還有誰能發現這首詞中優美的東西?

生:詩詞中將事物的各種顏色都寫出來了。有青色的、綠色的、白色的、粉紅色的。

師:是呀,作者所給我們展示的是多麼清淡悠閒的畫面呀!

師:一首詞走進去,你不僅會看到什麼,還會聽到什麼,聞到什麼?用心去聞一聞,還能聞到什麼?

生:能聽到白鷺的叫聲。

生:能聞到桃花淡淡清香。

(“想象能使兒童生活豐富,情感深化,它是兒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小學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語文教學中,一旦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參與其中,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會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一首詞所展現的畫面是無盡的,趙老師引導學生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不僅展現的是一幅靜止的畫面,更可貴的是老師引導學生想象動態的鏡頭。清幽的遠山,流動的溪水,高飛低鳴的白鷺,悠閒垂釣的老翁,在趙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盡情想象,直至聽到了鳥兒的鳴叫,聞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麼深刻。)

四、靈動的課堂練筆

當同學們盡情地想象著詩詞所帶來無窮魅力,看著、聽著、聞著一切的一切,趙老師適時地提出了練筆寫作的要求:“書上寫下你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一切。”(此時學生經過想象交流後,頭腦中已經呈現了清晰的畫面,適時地提出練筆的要求,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既練習了寫作,又將詩詞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語文,深度的語文

在聽取了趙老師的《漁歌子》一課後,我對“新語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種有“深度的語文”。它是我們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感悟,開拓其創新思維,發展其創新能力,並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和積累語言等的同時,挖掘蘊含在文字中深層的人文內涵,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語文素養。

生讀,“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想到的是哪句詞?

生:桃花流水鱖魚肥

生讀,“吹面不寒楊柳風,風裡帶著些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花香,都在微微溼潤的空氣裡醞釀……”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是怎樣的細雨呢?“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師:不須歸,輕輕地讀,慢慢地念──不須歸

師:要學好一首詞,不光要理解詞的意思,還要了解詩詞作者寫這一首詞時的背景,那有助我們正確地理解詩詞的情感。

師:和張志和的《漁歌子》相對,他的哥哥也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你讀出了什麼?

生:兄弟呀,為什麼不歸呀?

生:作者厭惡官場

生:作者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師:作者在那裡悠閒垂釣,又釣到了什麼?

生:悠閒自在的生活狀態,遊與山間的田園生活

(深度的語文,並不是單單指挖掘深層的人文內涵,還包括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感悟人物深層的情感等等。這首詞雖色彩鮮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風景畫而已,為什麼千古傳誦,回味無窮?原來在這青山綠水中,還有一位超脫名利的漁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樂其樂,無復風波之患。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塵世的風波中顛顛簸簸,或者經歷過狂風暴雨,或者受不了悽風苦雨,很少有時間領略人生的樂趣,忽然面對著這不須害怕不須愁的斜風細雨,能不別有一番感慨?新語文的課堂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趙老師旁徵博引,對同一景色的描寫用不同的詞句進行對比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詞彙。這些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