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石藝術說課稿範文
一、課題: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藝術
二、教學分析:
學生分析: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玉就有獨特的情感,並在長期使用中賦予其特殊的意義,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是比較喜歡的;但由於玉器是珍貴工藝品,學生平時又不易直接接觸到,所以鑑賞時又存在難度。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興趣展開教學,並儘可能地藉助圖片或影片資料滿足學生的視覺需求,加深其對玉器的認識。
教材分析:本課從玉的起源說起,有側重地介紹了玉器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地位、意義以及其特別的製作工藝、人們在長期使用和鑑賞其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審美傾向等。玉器最繁榮的時期離現代很遙遠,加大了學生學習、理解其特殊意義的難度,因此,教師課前要仔細備課,認真蒐集材料,尤其是蒐集一些內容準確又生動的影片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相關歷史,瞭解玉石文化。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瞭解人類審美意識的萌生與發展,瞭解玉器的豐富內涵和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並由此對工藝美術獲得初步的瞭解。
2.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我國古代玉石藝術的特點,能夠對自己身邊的玉器及相關工藝品進行一定的欣賞、交流、評論。
3.情感目標:感受我國古代玉石文化,感受玉石精品所體現的中華智慧與創造才能、所承載的偉大民族精神。
四、教學重點:
瞭解古代玉器的特殊地位、特殊意義。
五、教學難點:
結合一定的課外資料,瞭解我國古代玉石文化。
教學設計思路:
引用“完璧歸趙”的故事匯入本課。以時間為線索,引導學生了解玉的起源、種類、製作工藝;不同時期的用途、地位、意義,以及在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玉的欣賞形成的不同審美傾向等。藉助相關資料,使學生在欣賞中理解我國古代的玉石文化,生髮民族精神與自豪感。
六、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相關圖片資料、影片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
(二)匯入:“完璧歸趙”的故事(觀看影片)
(三)講授新課:
1.玉的起源;對玉的審美認識;玉的種類
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在製作石器的過程中,發現有些石材質地堅韌,具有美麗的色彩與光澤,讓人看了感到愉悅,便將其珍重地區別開來。
將玉從石頭中區分開來,是人類審美認識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
對形體、質感、色彩、對稱、秩序感等造型規律的認識與掌握。
分類:①硬玉、軟玉、碧玉、蛇紋玉、水晶、玉髓等。②工具、裝飾品、祭器、陳設等。(藉助圖片幫助學生了解)
2.玉的特殊地位、意義;玉的特殊製作工藝;對玉的審美
①原始社會後期和夏商周時代:玉器被賦予特殊的社會意義,成為貴族社會地位與財富的象徵,對玉的審美被比附於社會道德規範。
最早主要做神器:璧、琮、璜、虎、圭、璋
分別代表什麼?(觀看影片)
瞭解書中作品:《玉璧》、《玉龍》、《獸面紋玉琮》
商代俏色工藝:《俏色玉鱉》
②兩漢以後,對玉的.審美有了很大變化,人們看重玉作為財富的意義,視它為可以養生、殮葬屍體防腐之物。漢代以後,人們更看重玉的珍寶性:玉在人們心目中一直受到珍視,總是把它和最寶貴、最美的人和事物聯絡在一起。
“錦衣玉食”、“如花似玉”、“金玉良緣”……(觀看影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一個方案)
3.玉器的製作在漫長髮展過程中,體現出兩種不同的審美追求:
①追求玲瓏剔透的華麗之美
②突出玉的天然材質,追求至大至高的樸素之美
“大圭不琢”
瀏覽書中兩件現代作品,體會其製作工藝、時代意義上的新突破。
(四)課堂小結: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玉有獨特的情感,在長期的使用、製作過程中,又賦予玉獨特的人文價值,玉的審美對中國文化、社會習俗有深遠的影響。
(五)課後作業與拓展:
日常語彙中有哪些與玉有關係,它體現了什麼樣的審美觀念?
調查社會上流行的玉石類工藝美術作品,從審美意義上分析,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原因何在?
推薦參考書目:
趙永魁、孫鳳民編著,《玉器鑑賞與評估》,地質出版社,2001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