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讀後感
當翻開這一本書,當一位位兩院院士出現在我的眼前,我方覺得自己在他們面前是那樣渺小。這些人可謂是萬里挑一的人才,他們用盡畢生的心血投入科學的研究中,耄耋之年還不忘培養下一代人,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嘔心瀝血、奉獻一生。他們是中國的驕傲,是中華青年奮鬥的目標。
在這本厚厚的書中,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氣象學家——巢紀平,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我仔細看完他的生平事蹟後,不由地為他的傳奇生涯所深深折服。他出生在動亂的年代,成長於硝煙瀰漫的抗日時期,可他以他那持之以恆之堅定信念,攻讀完了高中。大學期間,他又以他獨樹一幟的風格,得到了一位難覓之“伯樂”,在恩師的教導下,22歲便幸運地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30歲又成為中科院的副研究員,也是解放後我國最年輕的副研究員之一。在其事業與身心的鼎盛期,他又一次遭到十年內亂的打擊,可他對科學執著的信念,使他又一次挺了過來,之後艱苦創業之辛是凡人難以體會的,成功後又成為了一名園丁,教育了下一代,直至95年已到耄耋之年的`他當上了中科院院士,但他並不驕傲,埋頭苦幹只為爭取為中華民族奏出更加輝煌的樂章而努力。
他,一位受過多次打擊的人,也嘗試過光環榮耀的滋味,他真地做到了勝不驕,敗不餒,可我環顧生活學習中的人,都生長在和平年代,有著良好的學習氛圍,穩定的社會環境,可是反而沒有幾個人才湧現出來,這是為什麼?我深深思忖:應該是我們少了那種年代才有的對學習的珍惜,那年代的學習機會是多麼難得,要經過多少艱難困苦才能上得了學,而今,九年義務制教育,學習機會大大地上升,而學習的難得性則直線下降,以致不專心學業,不能取得優異成績;其次則是少了一份恆心,能在不斷跌倒後爬起來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可現在的學生們嬌生慣養,經不起雨打風吹,一次小挫折便有人一趴下便站不起來。試問這樣嬌弱,怎麼可以承擔祖國的重擔,科學實驗的無數次失敗。第三之重要點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做好人。人才人才,只有學會做人,才能逐步成才。一個人的道德標準,是決定一個人今後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向的,要成為國之棟樑,必須學好國之修養,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人才。
“黃金累千,不如一賢”,一位真正的人才才是國家最大的財富。《科學之光》這本書使我明白了許多哲理,也找到了自己許多不足,我一定會努力的,成為一名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