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造房子》課後反思

《造房子》課後反思

近期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教學專題研討》的活動。在活動中我不僅觀摩了各地優秀教師科學領域和數學領域課堂教學風采,也聽到了上海和深圳名師帶來的繪聲繪色、圖文並茂的學科講座,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受了很多的啟發。其中張玫紅老師上的一次大班數學活動《造房子》讓我記憶深刻。

的這節簡單、清晰、明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說它“簡單”是因為從活動準備上來看十分簡單,意圖8張、6筐積木、操作板若干,沒有動用任何複雜的裝置,從材料可以說是極簡的,但是在老師的`組織下,卻將蘊藏在這些幾何體積木的數學知識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其次“清晰”是說活動目標把握的準確,活動的第一條目標是:嘗試用語言描述示意圖中幾何體的特徵,並根據指令造房子。目標的難點就落實在“語言”二字上,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用幾何體積木大房子,那是再拿手不過的了,可是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把重點放了語言表達上,用語言來表達房子中每一塊積木的空間位置,這對大班幼兒來說是一個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到”的挑戰。對於教學活動的難度設定充分體現出教師對教學的把握能力,也說明了教師心中清晰的瞭解大班孩子數學能力發現水平。

在後“明瞭”二字則體現在數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上的聯結和遞進。活動中第一次合作的難度最低,只要幼兒看著示意圖來搭建,並說說用到了那些積木,但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卻為第二個環節的講述做好了鋪墊。接下來的第二次合作,是聽指令進行搭建,首先是聽教師指令造房子,在幼兒熟悉規則後,再請個別幼兒來說指令。有了這樣的過渡和示範,幼兒也能夠較為順利的進行語言表達。第三次合作,要求兩個幼兒進行合作,一人說指令,一人搭建,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好幾次說指令的幼兒動手來幫忙的現象,足以說明這次合作的難度是最高的。但是從整個活動幼兒的表現來看,一開始只有兩三個人願意講述,到最後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小手,都想來介紹自己搭的房子,而且表述空間位置的用於十分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