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標準化在農產結構中的應用農科論文
1 替代農業發展
在農業標準化實施背景下,現代農業雖然取得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農產品殘留的農藥和化肥,對人體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又如,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下,土壤生產能力大大降低,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2]。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人們研發出了很多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即替代農業,並慢慢取代了現代農業。替代農業主要是指儘可能避免或者減少化學物質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倡生產出安全、健康的農產品。現階段,我國代替農業主要有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及天然農業等。代替農業標準化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替代農業生產理念有了超前性的突破,是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理念。
2)代替農業是一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發展的生產模式。
3)代替農業不僅具有較高的分散性和自發性,同時具有小規模生產發展的侷限性。
2 可持續農業發展
雖然在農業標準化實施下,農業產業結構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替代農業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但是農業產業結構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3]。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國內外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途徑,並實施了很多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使得農業發展模式開始向著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可持續農業主要是在對農業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及管理前提下,對農業生產技術及體制發展方向進行了合理的調整,以滿足當代人們和後代人們的需求。這種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不僅對自然資源進行了有效的保護,避免生態環境的`惡化,同時其生產技術上、經濟投入上均可被人們所接受。實踐研究表明,我國農業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提出新的農業發展觀念,擴充套件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並提出高標準的農業發展體系,才能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而這些都是農業標準化發展的體現。因此,必須做好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可持續農業標準化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標準化主要透過形式多樣的引導方法,將農業發展新知識和新技術融入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2)農業標準化利用固化形式,將農產品生產或者銷售服務中的新知識及新技術有效的展現出來。
3)農業標準化利用進化形式,將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引入到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
4)農業標準化利用其具有的校正作用,並與農業發展實際相結合,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知識上存在的漏洞進行修正,有效減少了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負面效應。
5)農業標準化利用擇優和簡化方法,使得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優勢得到充分的體現。
6)農業標準化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擴散性功能,使得農業發展新知識及新技術得到廣泛性的推廣和應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 結語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可以把自然可再生資源與經濟可再生資源進行有效的結合,不僅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同時對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要求相關部門做好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以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合理的調整和最佳化,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