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十三行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隨筆

十三行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隨筆

廣州有個十三行,新北市也有個十三行。跟廣州十三行不同,十三行是一處古代文化遺址。在遠離大陸的島嶼上,十三行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從桃園機場往臺北的途中,熱情的東道主邀請我們這撥來自廣東的交流團參觀十三行博物館——北唯一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根據考古學習慣,古代遺址的命名多采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十三行遺址的得名,因其所在地別名為“十三行莊”。沿著斜伸的坡道緩緩步入博物館,彷彿進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去探究千年的歷史。

博物館的正中央,就是發掘出來的十三行遺址,那裡有模擬的考古現場,有十三行人鍊鐵留下的鐵渣。十三行人是掌握鍊鐵技術的古代居民。大約在1800年前,他們漂洋過海來到這裡,不斷繁衍壯大。鐵器的冶煉與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

在遺址現場,考古人員除了發現大量的'鐵渣,還發現不少陶器。博物館陳列的人面陶罐是十三行遺址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之一。人面陶罐呈橙紅色,質地細緻,腹身捏出了栩栩如生的人面造型,充分顯示了十三行人精湛的製陶技術與豐沛的創造力。因為它獨特精美,為全臺僅見,堪稱為“鎮館之寶”。

十三行人不僅工於製造,而且善於貿易。遺址中發現的金飾、銀器、銅碗、銅幣等文物,便是他們與外界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離十三行遺址不遠,有一處年代更久遠的遺址——大坌坑遺址,距今約7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從石器到鐵器,這是歷史的大躍遷。兩處遺址相互呼應,見證了先民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的歷程。

千百年後,不知什麼原因,十三行人倉皇逸散,成為一道歷史的謎題。他們留下的滿地鐵渣,曾擾亂低空飛機的儀表板,也成為發現遺址的重要線索。

從博物館出來,再拾級而上,走向“鯨背沙丘瞭望臺”。瞭望臺看上去又像鯨背又像沙丘,鯨背象徵著十三行人渡船而來,沙丘象徵著他們當時的生存環境。站在瞭望臺上,視野遼闊,一邊是碧綠的淡水河,一邊是蔥綠的觀音山。歷史與當下在這裡交匯,人文與自然在這裡相互輝映。

十三行博物館的興建,起因於1990年十三行遺址的搶救發掘事件。當地計劃建造汙水處理廠,而廠址就位於遺址所在地。考古學者與廣大民眾聯手,奔走呼號,掀起了一場不小的“搶救遺址運動”。他們的努力有了結果,遺址的部分面積受到了保護,博物館得以建立。在建造博物館時,建築師有意設計了一個傾斜不正的“考古八角塔”,象徵著被毀壞的遺蹟與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對這處古代文化遺址,怎能不加以保護呢?因為那是先民深刻的文化印記,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