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西遊記》有代表道家哪些思想

《西遊記》有代表道家哪些思想

《西遊記》是一部修道的書,是一部丹經,他透過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為我們解讀著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遊記》有代表道家哪些思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遊記》有代表道家哪些思想 篇1

在《西遊記》古裝本,電視劇中誰是道教的代表和靈魂呢?有人認為是玉皇大帝,也就是我們民間說的天爺爺。因為玉皇大帝位列仙班最高階,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如來平起平坐,享受同等級別的待遇。但緊接著,又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首先,玉皇大帝在書中和電視劇中的形象並不是與他的地位相符,表現的有些軟弱。其天宮被石猴悟空攪得天翻地覆,十萬天兵天將也耐他不得,玉皇大帝也只有乾瞪眼的份,躲在桌子下面是他最保險的做法。其次,道教並不是玉皇大帝首創,而是被其麾下大仙太上老君所創,要說作道教的代表,太上老君似乎更有資格。但,太上老君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第一,他不是神仙中官品最高的之一,對一個教的開山祖師來說,有點冤,可能道教的支持者也不是很滿意吧。第二,他的法力似乎也不是頂尖中之一,好像還沒有玉皇大帝強。這些因素導致了太上老君也不可能作為《西遊記》中道教的靈魂。

那麼,道教的代表人物到底是誰呢?我認為,應該是和唐僧一道去西天取經孫悟空。可能,大家都很詫異,並立刻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孫悟空是和唐僧一道去取經的,怎麼會是道教中人呢。

我想大家可能誤解了,要分析孫悟空這位《西遊記》中關鍵和靈魂人物,就要從他的誕生開始。孫悟空本是天地間一塊靈石,吸收日月精華後變成一個靈猴。他是自然孕育的精靈。自然就是他的生身之母,這完全符合道教的自然思想。其次,孫悟空的性格狂放不羈,不守世間、天上規則,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任意而為的生活。這種性格和精神也正是道教所推崇和踐行的。也正是這種性格才與佛教發生了衝突,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再次,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絕大部分時間中是一位道教的精神代表。孫悟空雖然同意追隨唐僧西天取經。在艱辛萬苦的取經途中,孫悟空並未真正成佛,他本身依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道教一員。即使到最後,孫悟空修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後,也不能完完全全說孫悟空已是佛教中人。

我認為觀點有二:首先,這與他所被封的名有關。“鬥戰勝佛”是一個雙關詞,這體現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睿智。“鬥戰勝佛”即為無往不勝,即使與如來代表的佛教戰鬥,他也是勝者。不過,這看似很矛盾,他是佛,怎麼又會與佛戰鬥呢。這種假設也許是二律背反的。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孫悟空的位置很難給予準確的定位,一旦定好了孫悟空的地位,這部書就是完美和成功的,作者吳承恩做到了。那麼,就有第二種可能,孫悟空最後化為道、佛一身。道、佛兩家沒有誰勝、誰負之說,而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達到了空前的融合和統一。這也暗示了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後被吸收和接納,並與中國本土宗教平等相處、相容。我想這也是《西遊記》作者的本意吧。

《西遊記》有代表道家哪些思想 篇2

《西遊記》是一部修道的'書,是一部丹經,他透過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為我們解讀著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諦。

“經”是什麼?它就是真理;“如來”是什麼?它就是你的本性、道性,見著瞭如來,也就見著了你的本性、道性,你也就得道成佛成仙了,獲得了不死之身。“如來”就是說來就來,說去就去,其實不來也不去。此話怎講?當我們覺悟的時候,本性就會顯前,當我們心中充滿貪、嗔、痴的時候,本性就會離我們而去,其實不管我們覺悟或是愚昧,本性從來都不會離開我們;即便是墮落到地獄,本性也不會離開我們,墮落的本質就是業力,而業力就是我們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本性就像發光的寶珠,而業力就像寶珠上積存了厚厚的塵埃,它讓我們失去了覺照人生、洞悉宇宙真理的智慧。

孫悟空大鬧天宮,說的就是人心不知足,不安於本分而妄念紛飛時,就會破壞人體平靜的正常秩序,使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陷入混亂的局面而感到百體不安。孫悟空大鬧天宮,破壞了天宮的正常秩序,玉皇大帝就派天兵天將去征剿犯上作亂的妖猴。這也寓意著,當人的內心被紛飛的妄念攪擾得心亂如麻、痛苦不堪時,人才會意識到清靜對於人生命的重要性,而要想方設法對妄念加以打壓和調服,但人心有為的做法,卻不能取得成功,就如天兵天將打不過孫悟空一樣,理欲交戰的結果,卻只是內耗,自己跟自己打架,會使內心處於更加矛盾的對立之中。

只有太上老君用“金剛鐲”才能降服孫悟空,在這裡太上老君代表著“道”的本體,“金剛鐲”是一個圓圈,它代表著“無極”。“無極”即是“無為”,“無為”即是“自然”。“無為”、“自然”就是道的常態,它有解除

紛擾的能力,當我們迴歸於道的無為、自然之常態時,才能恢復內心的和諧與清寧,而找到根本的解脫之道。

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而被如來佛祖壓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五百年代表一個生命漫長的輪迴過程。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長者上百年,而就在這幾十年或上百年裡,因為無明我們就會去造業,五行山就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因業力所致,我們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而受苦難。孫悟空就是人的心猿意馬,就是人心,孫悟空什麼都不貪,他只貪名,想做“齊天大聖”,為了這一點而大鬧天宮,所造的業就讓他受了整整五百年的苦。

而我們眾生,所要追求抓取的東西太多太多,所以我們所受的苦難也就不計其數,永無休止。它就像五行山一樣,壓在我們頭上,讓我們動彈不得,翻不了身,無出頭之日。五行山就是我們心中的五樣業源“貪、嗔、痴、慢、疑”所引發的五種行為“殺、盜、淫、妄、酒”。當孫悟空意識到,他之所以受五百年的苦,是因為自己所犯的過錯而得到的果報,此時他心中的怨恨消失了,這就是一個人覺悟的開始。

孫悟空覺悟了,觀音菩薩就來點化他。所以,當一個人覺悟了,知道了向內尋找自己的過錯,找自己的不是而懺悔時,上天就會派人來點化和解救他。“觀音菩薩”,其實就是教人反觀內照自己,向內求,而不是向外尋求解決的辦法。

道家講師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師父。師父找徒弟,是“天意”的一種安排,而被找者能夠得度,是因為他把人做好了,做真了。徒弟找師父,是人心的追求和妄想,如果一個人不在做人上下工夫,不嚴格要求自己,在高尚的品德節操上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而是滿世界地跑,希望能找到高人,得遇名師,恐怕永遠也找不到,遇不著。即使遇著了,你也不識,因為沒有這個“緣”。

“三打白骨精”,說的就是一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白骨精”就是我們心中的“魔”,白骨精第一次變化了一個少女,這個美麗的少女,代表了一切我們認為美好的事物,我們所要抓取的,追求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來要我們命的,如果我們為其所惑,就會為其所傷。

“白骨精”第二次變化了一個老太太,在尋找她的女兒,老太太代表著“情愛”和你心中的那份掛礙,多少人為情所傷,被愛所累,當我們覺悟了、將心中的那份執著看淡了、放下了,我們心中的魔也就消失了。

“白骨精”第三次變化,是一個老頭,在尋找他的女兒和老伴。這代表一個人心中還有追求,還在尋找他自己想要的,這樣的追求同樣會要了他的命,我們只有戰勝了心中的追求和貪婪,才能夠圓滿自己的人生境界,成就自身。這時候,傷害我們的魔統統就會消滅,我們才會發現人生的結果原來就是一堆白骨,當我們面對這一堆白骨的時候,才會明白,什麼是屬於你的呢?由此而徹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