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的藝術教育論文
一、在大自然中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
喜歡自然、親近自然是每個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現,他們透過顏色、形狀等來認識物體,激發感情,教育幼兒要利用這種天性,透過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培養兒童敏銳的觀察力,體驗自然的美。例如,春天來了,家長帶著孩子去公園觀察花草樹木的變化,只有孩子們親身經歷了才能發現自然界的美。皮亞傑說過,兒童看到的聽到的東西越多,就越多看多聽。夏天讓孩子們觀察下雨天的變化,孩子們從“天氣陰暗—打雷閃電—下雨—雨停”中學到了夏天雷雨的變化。聽雷雨的聲音,看雨從天上落下來大小不同的線條,雨停後讓孩子們瞭解彩虹的顏色,透過這種觀察,孩子們對周圍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他們欣賞的興趣。兒童用感官來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教師要利用好兒童的這一點天性,讓孩子畫自己看到的,說自己畫的內容,這時老師應該不斷地和孩子交流想法,聽一聽孩子在說些什麼。因此,要有意識地帶領孩子來到美麗的大自然,讓孩子置身其中,接受藝術的薰陶。
二、尊重孩子在藝術活動中的表現
審美感只是對事物的外在的形式特徵的認知,如顏色,形狀、色彩、節奏、旋律、完整形象的把握。孩子們透過欣賞音樂《玩具兵進行曲》理解故事內容,用自己獨特的動作來表演。動作表現著音樂內容,不是教師做動作,孩子去模仿。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感受到音樂與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指南》中提出,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模仿或創作,成人不要過多要求,”“繪畫時不宜提供範畫,特別不應要求孩子完全按照範畫來畫。”作為教師,筆者在這方面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讓孩子們先觀察,討論,然後再去表達主題內容,這樣孩子們能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在主題繪畫《我的一家》時,提前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做遊戲,第二天再讓孩子們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時他們表達的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在成人看來孩子的畫不是那麼流暢,有的孩子畫得也不像,但是孩子透過繪畫表達了他的想法。
三、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大膽創作
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為孩子提供各種工具、材料。準備一些打出聲音的材料,如塑膠瓶、積木、瓶蓋、鼓勵孩子探索不同的聲音。嘗試打出各種節奏,小班的孩子對橡皮泥等各種材料感興趣,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和孩子一起收集了舊報紙、紙盤、糖果、吸管等各種各樣的材料,在製作糖果的時候孩子們把皺紋紙、橡皮泥搓成團當糖果,再用糖紙把糖果包起來,當他們發現糖紙沒有時,又用皺紋紙來包糖,結果他們做出來的糖顏色特別好看。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給孩子們準備的材料是豐富的,他們在已有的'經驗中學會了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四、整合藝術活動和其他領域
幼兒各領域的活動中都蘊含著不同的形式的藝術美,如戶外運動中兒童的節奏美,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美,故事中的圖畫美、意境美等。只有孩子們去欣賞周圍的美,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在創作《我的家》摺紙活動時,筆者有機地把社會領域整合在一起,讓他們把自己的家裝飾好,家裡住著誰,全都畫出來,並講給同伴聽,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建立了夥伴之間互相交往的能力,分享了自己的快樂。音樂除了語言,孩子更喜歡肢體動作的表演,還能激發孩子的表現。
五、多角度評價孩子的作品
在評價幼兒作品時,應將兒童的情感表達放在首位,不能盲目地追求畫面,捨棄兒童對繪畫的信心,我們應該發現孩子作品中的閃光點,加強培養孩子的興趣,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作品,充分發掘孩子的繪畫潛能,孩子今天的繪畫看似不太成功,但只要孩子開心,就是隱隱約約中的成功,也許孩子的繪畫畫面不夠緊湊,但孩子可以主動繪畫了,這也是一種成功。
藝術教育是幼兒教育的最佳形式,藝術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藝術教育應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同時藝術是幼兒教育不同領域交叉的地帶。藝術教育應貫穿於幼兒每天的生活之中。不能一味地否定孩子對藝術活動的奇想,當然也不能任由奇想變成不現實或者不利於孩子發展的事情,多問幾個為什麼,在孩子的回答中摸索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孩子的真實心態,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有良好的溝通。作為老師,是瞭解孩子最好的人物之一,我們應該給他們寬鬆的、自由的學習環境,這樣孩子將會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