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計、熔化和凝固知識點的總結
新課標知識要求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溫度的概念,攝氏溫度的規定.
2.知道溫度計以及三種常用溫度計
3.會正確使用溫度計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溫度計、使用溫度計的過程,使學生了解溫度計的設計原理並會使用溫度計測量物體的溫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實驗能力
知識歸納:
一、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物體較熱,我們說它溫度高,物體較冷,我們說它溫度低。人們常常憑感覺判斷物體的冷熱,但往往不可靠。
二、溫度計:用來測量物體溫度的儀器。常用溫度計有三種:
(1)原理:溫度計的測量原理: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
(2)實驗用溫度計:在實驗室用來測物體的溫度,量程:-20℃∽110℃之間,分度值:1℃
(3)體溫計:醫用體溫計,用來測量人體溫度,量程:35℃∽42℃,分度值:0.1℃
構造特點:體溫計盛水銀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的非常細的縮口。
使用方法:測體溫時,水銀膨脹能透過縮口上升到上面玻璃管裡,讀體溫時體溫計離開人體,水銀變冷收縮,水銀柱來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縮口處斷開,仍然指示原來的溫度,所以體溫計可以離開人體後還能表示人體的溫度。要使已經升上去的水銀再回到玻璃泡裡,可以拿著體溫計用力向下甩(不是體溫計的普通溫度計不能甩)。
(4)寒暑表:家庭測氣溫用,量程:-30℃∽50℃,分度值:1℃
三、攝氏溫度的規定: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度,沸水的溫度是100度,0度和100度之間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代表1攝氏度(1℃)
①.單位:攝氏度(℃)
②.讀法;例37℃,讀作“37攝氏度”;—4.7℃讀作“負4.7攝氏度”或“零下4.7攝氏度”
四、溫度計的使用(重點)
①.估計被測液體的溫度,選擇合適的溫度計
②.使用溫度計前要看清量程,認清分度值,找到“0”刻線的位置
③.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的'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④.溫度計玻璃泡入被測液體後要稍侯一會兒,將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後再讀數。
⑤.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五、知識拓展
熱力學溫度:宇宙中溫度的下限是—273℃,被叫做絕對零度,以絕對零度為起點的溫度叫熱力學溫度。單位是開爾文(K),所以1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273K,沸水的溫度為373K。
熔化和凝固
新課標知識要求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同一物質的不同狀態可以相互轉化
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現象
3.知道熔化過程中吸熱,凝固過程中放熱能用來解釋簡單的現象
4.知道晶體有一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熔點
5.會查熔點表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探究,瞭解發生熔化和凝固的條件和溫度變化的規律,能用圖象直觀的反映這一
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過程中要激發自己關心和樂於探索自然現象的情感
知識歸納:
一、熔化和凝固
(1)物態變化:固體、液體、氣體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同種物質的不同狀態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固態的冰可變成水,水蒸氣,水蒸氣也可變成水和冰。
(2)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熔化吸熱
凝固:物體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是熔化的逆過程,需要放熱
二、熔點和凝固點(重點)
(1)固體分為兩類: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有:冰、食鹽、海波、萘、水晶和各種金屬等等
非晶體有:蠟、玻璃、松香、瀝青等等
(2)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熔點
晶體在熔化過程中雖然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有固定的熔化溫度,這個溫度就是熔點。
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只要不斷的吸熱,溫度就不斷地上升,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故非晶體沒有熔點。
(3)凝固點:晶體液體凝固時的溫度叫凝固點。
晶體液體在凝固過程中雖然不斷放熱,但溫度保持不變,有固定的凝固溫度,這個溫度就是凝固點。
非晶體在凝固過程中,只要不斷的放熱,溫度就不斷地下降,沒有固定的凝固溫度,故非晶體沒有凝固點。
(4)不同晶體其熔點不同,同種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是相同的
三、晶體熔化和晶體熔夜凝固的條件
(1)晶體熔化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溫度必須到達熔點,二是必須從外界吸熱,二者缺一不可。
(2)晶體熔液凝固時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溫度必須到達凝固點,二是必須向外界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