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中期刊編輯職業素養的提升論文
摘 要:在激烈的期刊市場競爭中,隨著期刊出版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期刊界對期刊編輯提出了嶄新的、更高的要求。期刊編輯作為精神文化的傳承者和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要清楚自身所應肩負的責任和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根據期刊社的目標以及個人發展需要,不斷加強各種能力的培養,努力提升個人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市場競爭;期刊編輯;職業素養
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是指編輯人員在從事文化、科技成果傳播與出版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直接決定出版物質量,並對社會文化積累、道德法展、科技進步產生直接影響的基本品性[1]。若想提高期刊的質量,辦出優質的期刊,關鍵在於辦刊人的職業素養。隨著中國期刊業改革的飛速發展,以及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的建立,人才瓶頸悄然凸顯,這就對期刊編輯人員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求培養出一支職業素養過硬的編輯人才隊伍。
一、樹立積極主動的市場意識
當前,期刊處於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之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產品之間的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由於存在著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因此一本期刊若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有清晰的定位、準確的目標讀者,以及根據讀者特點而規劃的產品,這樣才能贏得目標讀者的關注[2]。一本期刊只有在細分的市場中找準自己的讀者定位,才能夠有的放矢地服務於讀者。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編輯出版理念、角色定位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期刊之間的競爭憑藉的是鮮明的個性與特色。著名出版家鄒韜奮曾經說過:“沒有個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更沒有希望。”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和讀者的需求,做好期刊內容上的改革,是期刊改革的發展方向。因此,期刊編輯不應僅做靜態的文稿處理工作,還應主動熟悉市場,進行市場調研,充分掌握社會熱點與目標讀者趣味,瞭解期刊市場和讀者需求,揣摩讀者的閱讀心理。根據市場資訊進行期刊的整體策劃和選題策劃,在欄目設定、組稿方向、稿件遴選等方面,都要根據讀者需求來調整刊物內容。對於每一個選題,都要著眼於是否順應讀者需求,是否對讀者有益。
如今,各類期刊都十分重視對讀者和期刊市場進行調研與分析,進而確定刊物的讀者物件、宗旨和欄目,並且在期刊內容的甄選上以讀者為中心,根據讀者的需求變化來組織選題。像《招生考試通訊》這樣一本教育類專業期刊,更是適時而變,與時俱進地對刊物作出規劃。對於廣大學生讀者而言,教育類期刊能夠使他們感到重要、實用、可讀、必讀,感覺刊物能貼近他們的心靈,才是他們最期盼、最歡迎的。鑑於此,《招生考試通訊》的編輯在組稿之前,先要研究市場和讀者需求,挖空心思策劃選題,然後根據這些需求,選擇並組織作者按照年度選題規劃方案進行撰稿。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最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讀者反饋也很滿意。可見,只有將讀者意識貫穿始終,重視瞭解市場,才能確保期刊長久地贏得讀者,在市場牢牢地站穩腳跟。
二、培養敏銳獨特的創新能力
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期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本期刊若想在競爭中據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斷出新、出彩,富於創新精神。創新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期刊的需求和編輯的工作需求,它體現在期刊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中。作為一名期刊編輯,其創新能力集中體現在語言創新和思維創新兩個層面上。
所謂語言創新,是指摒棄正被市場拋棄的媒體語言,適應商業化寫作的規律。也就是說,學院化教育所形成的寫作風格、傳統期刊編輯的實踐積累,與實際的商業化寫作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加以調整。比如,《大眾電影》是一本資格很老、傳統型的電影期刊,而《看電影》則是同類期刊中的新生代。這兩本期刊的文字風格迥異:前者沉穩、規矩,後者時尚、新銳。讀者市場的選擇結果告訴我們,《看電影》儘管是後起之秀,卻俘獲了大批讀者尤其是年輕影迷的芳心。這裡不是說傳統期刊的編輯水平不夠,而是時代在發展,讀者的閱讀口味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期刊編輯理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順應瞬息萬變的期刊語言風格,結合受眾群體,革新自身的語言風格。
與語言創新相比,思維方面的創新能力則更為重要。理由是,讀者儘管閱讀的是期刊,但尋求的卻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不僅希望透過文字、圖片獲取資訊,還強調期刊自身精神氣質的獨特影響力。因此,期刊編輯應富有創造性,否則就難以推出具有創造性的文化產品[3]。一本期刊最能吸引讀者的是特色與個性,有特色的期刊才具有競爭優勢。在知識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的大環境裡,讀者具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可以迅速地識別一本期刊是富有新意,還是舊曲重彈。因此,除了語言上的創新外,新時代的期刊編輯還須培養創造性思維,對社會思潮、流行元素、時尚趨勢等有準確的把握和判斷,尤其要善於發現新事物、挖掘新觀念,想方設法推陳出新,進而辦出有特色的期刊,牢牢抓住讀者的心。
三、打造“博”“專”結合的知識結構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消費者經濟水平的提高、期刊產業的改革和創新,專業化、小眾化成為中國期刊界的重要發展走向。為了追求讀者市場的最大化,任何期刊都要有明確的定位意識,服務特定的讀者群,滿足讀者個性化的多方位需求,也就是以小眾化的方式達到大眾化的傳播效果,這就需要一大批與此相適應的具有專門知識的期刊編輯人才。
傳統期刊編輯學曾提出“T”形知識結構的概念,強調了期刊編輯應達到的專業知識水平,即期刊編輯若想勝任本職工作,必須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深厚的學科知識和紮實的編輯知識,要成為“雜家”。然而,隨著期刊型別的日益細化,期刊編輯的分工也將越來越專門化。在資訊飛速傳播的`時代,以一個人的通才來應對一切,顯然不太現實。畢竟人的精力十分有限,追求樣樣精通,可能最終導致一樣也不精通。人各有所長,能力和資質差別很大,社會化生產所要求的分工細化,恰恰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人的潛力,使人們在生產中分工明確,各盡所長。
當今中國期刊業的快速發展對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期刊編輯的專業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嘗輒止的水平上,而是應沉下去,最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期刊編輯要不斷探索,向“專家型”編輯的方向發展[4]。也就是說,專業性期刊的編輯必須在某一領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並因此形成科學的判斷力,才能駕輕就熟地進行專門化期刊的運作。比如像《招生考試通訊》這種專業性極強的教育類期刊,如果編輯自身不懂得招生考試領域的專業知識,別說加工處理招生考試方面的稿件,就是與讀者溝通起來都十分吃力,又怎能奉獻出貼近讀者、指導性強的文章呢?因此,期刊編輯既應做“雜家”,又不能自甘於當“雜家”,還要在“雜”的基礎上“專”起來,成為融“博”“專”於一體的複合型編輯人才。
如今中國期刊界的現狀是,文字水平尚可的“萬金油”式編輯舉目皆是,而具有專業水準的編輯卻較為匱乏,從而影響了期刊的整體質量。目前,很多綜合性傳統期刊紛紛改頭換面,流露出專業化的氣質,但有的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便是編輯的專業化水準差強人意。可以說,沒有期刊編輯的專業化,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期刊專業化。
四、塑煉獨立深刻的理性精神
如今的讀者普遍要求一本期刊具有較為深刻的內涵,以幫助自身提高知識層次。鮮活而深刻的思想、獨到的見解與主張,是形成期刊風格所不可或缺的。期刊的思想就如同一個人的氣質、風度,是內在精神的洋溢[5]。構成期刊特色與個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觀點,它要透過編輯憑藉理性精神去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篩選。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若想獲得獨家新聞,似乎不太可能。尤其是期刊受到出版週期的限制,在新聞報道方面更是處於劣勢。那麼,期刊在市場競爭中究竟靠什麼取勝呢?答案是:除了提供準確豐富的資訊和有內容的深度報道外,還要敢於亮出觀點,善於用自己的觀點來影響讀者。期刊編輯作為從事資訊的篩選、加工、生產的專業人員,是精神文化的傳播者和塑造者,因此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有思想力。編輯對文化的傳播,不僅是一個文化審選的過程,還是一個滲透自身文化理念、參與文化創造過程的重要角色[6]。即便拋除抓住讀者眼球的市場動因不談,期刊作為重要的輿論工具,也要履行好自己的使命,為社會的良性發展盡一己之力。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期刊編輯的理性精神之上。在這一點上,《三聯生活週刊》《南風窗》《新民週刊》等時政類期刊作出了表率。這些期刊通常以有一定文化教養的讀者為目標受眾,以他們的視角為出發點,反映他們的價值觀。要求受眾能夠以批判的精神進行獨立思考,關注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
一本期刊的理性精神主要體現在選題上,即選題應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充分把握時代的脈搏,而這正是考查期刊編輯職業素養的重要環節。其實,理性精神同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密不可分,而這一切又建立在充足的知識儲備基礎上。一名優秀的期刊編輯,除了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背景,還應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涉獵,這樣才能練就一雙洞察深遠的慧眼,在紛繁龐雜的資訊面前理清頭緒,將其組織成為有效的選題。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期刊編輯要想實現職業化,除了對期刊事業抱有奉獻精神外,還應具備積極的市場意識、“博”“專”合一的知識結構、獨特的創新能力和深刻的理性精神,這對提高期刊競爭力,促進中國期刊界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焦薇縝.試論期刊編輯的職業素質[J].開封大學學報,2007(4).
[2] 毛菁華.塑造期刊品牌個性的五個關鍵[J].編輯之友,2009(8).
[3] 黃仲一.期刊編輯角色的偏失與彌補[J].編輯之友,2009(8).
[4] 劉曉晶,曹陽.新型編輯的角色定位與多元發展[J].編輯之友,2009(12).
[5] 趙麗傑.期刊的選題策劃[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
王振鐸,孔得蕾.編輯創造媒介論[J].編輯之友,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