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讓孩子當主角》有感
某一天我去新華書店看書,偶然看到成墨初寫的《讓孩子做主》一書,毫不猶豫的付錢買下。一是名字很吸引我的眼球,也是我目前關注的重點,二是這本書是透過一個個的小故事來告訴家長們怎樣撫養0-16歲的孩子,三是我看到封底的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孩子就像一顆種子,需要在適合他的土壤中生長,我們的愛,是陽光,是空氣,是水分,是內心呵護,是智慧啟迪,是諄諄教導。成老師的這本書將告訴您:怎樣正確愛孩子以及如何被孩子所愛。
基於以上幾點,我帶著渴望的眼睛去讀這本書,這本書的主題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主角,成老師也反覆在提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孩子有自己成長的自然規律,不管是青春期的孩子,還是幼兒時期的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一定的成長規律,父母要了解不同年齡孩子的成長規律,這是進行正確教育的基礎,切不可把孩子培養出一個模樣。
"九龍生子,各有不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特質。父母應該從內心深處摒棄攀比孩子的想法,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和讚美。現在的家庭往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忘了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角。孩子從一出生開始被迫上早教班,各種才藝比拼班,好不容易有個週末,被爸爸媽媽送往各種培訓學校,只因幼兒園要面試,小學要面試,買高價的學區房,當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說是為了孩子,但實際呢?我們的孩子真的領情嗎?這是孩子想要的結果嗎?他自己的人生他真的無法做主嗎?一定需要父母的幫助他才能夠成長為所謂的人才嗎?其實,父母放任不管,孩子也可以成長的很好。
所以,我們需要適時的跟在孩子的後面,不要走在他的前面,不要事事都替他做主,明確家長的身份。著名教育家孫瑞雪說過:用形象的方法來表達家庭關係,最合適的關係是爸爸媽媽站在一起,孩子在最前面。這樣的關係中,孩子的成長背後有兩個非常堅實的東西,這個東西不是錢,不是房子,是愛和支援,那麼孩子的成長就會很好,因為後方是安全的,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前方。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離別是為了更好的相聚。父母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自己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自己的世界,孩子註定要成長,而父母註定要退到幕後,做孩子人生的"背景",把舞臺讓給孩子,為了孩子們在舞臺上的精彩展示,我們一定要捨得放手。如果父母不懂得放開拉著孩子的手,孩子永遠都不會獨立行走。母乳餵養也如此,該自然離乳的時候,孩子已經準備好了,很多父母還是捨不得與孩子分離。
寫到這裡,又想起上課時,戴老師播放的PPT—龍應臺的《目送》,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以,對於一個小孩的成長,你在他的背後給他提供支援就足夠了,你不能替代孩子成長,所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信任孩子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不用為他操那麼多的心,不要剝奪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不要剝奪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即使跌倒了,告訴他爬起來,他的生命依然會往前。
很多父母,因為擔心孩子摔跤、受傷、受苦,就幫助或代替孩子做很多,喜歡做孩子的羽翼和柺杖。但這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鳥兒終究要自己飛翔,父母要給孩子磨練翅膀的`機會。孩子一時無法做好的事情,父母不必馬上代孩子去做好,而要引導孩子主動思考,讓孩子自己找到做好事情的方法。告訴他錯了沒有關係,有錯誤才能改進,有改進才有機會成功,感謝那些錯誤讓孩子變得不斷完美。他的事絕大部分應該由他在負責。正確的教育方式是,不那麼重視教育,你的小孩在前面走,你在後面跟隨他,當你觀察到她實在需要你的幫助,或者他十分需要你幫助時,才走過去,幫他一把。大部分時間,讓他過他的日子,你過你的日子。
我上過正面管教的公益課程,在說到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具備的品質的時候,每一個父母都說好的一面,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責任感、善良、能獨立思考、獨立自主、孝敬老人、正直、勤奮、樂觀開朗、活潑、有安全感、誠實守信等。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這就要求父母從小培養他獨立自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要多給孩子機會,相信孩子的潛能,有能力發展他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我媽媽小時候總是對我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她越這樣說,我越不聽,抵抗心理越發嚴重,她用這句話來嚇唬我,讓我乖乖聽她的話,卻不相信我有自己獨立成長的能力。其實,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在幼稚中慢慢成熟,給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儘管如此,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呢?
現在不少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就因為只會讀書,只會考試。其他生活技能、溝通技能等通通很弱,畢業以後也無法從事高效能地工作,無奈父母都說這孩子白上大學了,其實上不上大學無所謂,關鍵是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做的怎麼樣,可以說家庭教育是貫穿孩子的一生。
父母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做,認為只要他用功學習,能考上大學,就一好百好。這樣的結果,孩子很容易就會變成高分低能兒,有可能因此還會產生自卑心理,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十分不利。
不可否認,這些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父母,真的很偉大,他們真的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僅有愛心是不夠的,愛還要有智慧,明白如何愛才是明智的,才是對孩子成長有益的。真正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做法是,父母不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消除困難,而是鼓勵孩子去獨立面對難題,因為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孩子獨立生存必備的能力。
所以從小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會使孩子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從而幫助孩子更順利的走向成功。
父母還要做到無條件愛孩子,應是愛孩子的生命本身,只因你是我的孩子,而不是愛孩子身上附加的各種外在條件,比如優異的成績、良好的表現等。
好的父母必須學習去如何正確的愛孩子。正確認識和對待孩子的錯誤,孩子才能更快進步。儘量順其自然,這樣在孩子身上存在的看似錯誤的東西,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就會逐漸減輕、消除。即使孩子在公開課上答錯了問題,父母也千萬不要責備他,因為對於孩子本人來說,在爸爸媽媽和眾多人面前出錯這件事會給他自己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會努力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對於父母來講,我們應該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如果責備他,相反,他會產生抵抗情緒,你越不讓他怎樣,他就越怎樣。
突然想起日本一本書叫《這麼養孩子,全家都會更聰明》裡面有句話: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表揚和誇讚可以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父母在孩子表現很好的時候給予誇讚,他們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同時也會努力做得更好。即使你認為他沒有什麼值得特別稱讚的地方,但也要就一些小事情給予他們積極的肯定與表揚。當孩子做不到某件事時,"懲罰"沒有任何意義,不如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褒獎。
有了孩子以後,我透過一步步的學習,越來越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就書中關於視角的問題,我的孩子很多時候都會說:媽媽抱抱。我明白是因為她看見的是我們大人的大腿,看不到我們所能看到的高度和視角,所以要家長常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因為只有蹲下來,你才能看清孩子的視線落在哪裡,進而走進孩子的世界。這不僅僅是讀懂孩子的途徑,更是尊重孩子的體現。
你蹲下來,和孩子處於同一高度,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對於孩子來說,孩子會感覺到你在尊重他,你和孩子的距離會大大縮短。
最後一章還講到有一個孩子自認為他是天下老大,誰的話都不聽,成老師對這孩子的父親說:如果你真相改變孩子,就放手讓他參加夏令營活動。突然回憶起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我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每個班選擇一名代表參加北京的夏令營。恰恰我被選中,那是我第一次從縣城走向大城市,也就是在那時,默默的在我心裡種下了我要努力學習,考上北京的大學的偉大目標,這個潛意識,我到今天才知道,陳建翔教授教我們做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帶孩子去遠足,我想我能深切明白遠足的意義了,不僅僅是映象神經元的作用,還有潛意識的作用。
我也熱切的希望今天的家長們如果條件都允許,請帶孩子遠足和旅行吧,走的越遠越好,因為經常旅行和遠足的孩子,長大真的會很不一樣。
另外關於孩子分享的問題我也非常的贊同,我曾經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明白孩子給我的東西我一定要接受,並且對她說謝謝,但是往往現在很多父母只是逗逗孩子,看孩子是不是懂得分享,當孩子給他東西的時候,他就會說:我不吃,你吃吧。如此幾次,孩子就真的不會再給你吃了,是父母自己把孩子天生就有的與人分享的能力給抹殺掉了,還怪孩子今天怎麼變的這麼自私?如果父母每次都不拒絕孩子給的東西,那麼孩子每次都會特別有成就感,因為這份成就感,所以他會越來越懂得與人分享,並且收穫滿滿的快樂,做父母的,何樂而不為呢?
做父母的我們,責任重大,關切到中華民族的未來,我們也不完美,所有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因為你不成長,就跟不上孩子的腳步啦。有些父母,自己錯了,但礙於面子或者維護自己的權威,不敢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這是不對的。父母不是全知全能,也會犯錯,在孩子面前犯錯,父母要向孩子承認錯誤,這會教給孩子正確面對錯誤的態度。
因此,父母要懂得讓自己成長,設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並於孩子一起成長,用積極的態度,與孩子共同面對眼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