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草船借箭》讀後有感

《草船借箭》讀後有感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直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教什麼?二是怎麼教?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以前,我以為只要上課多提些問題讓學生回答,造成一種熱烈的課堂氣氛,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於是問題不分大小難易,統統搬上課堂,師生之間一問一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但最後我卻發現形式主義的簡單提問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

一次偶然的教學嘗試卻使我茅塞頓開。那一次,我講《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多數學生就圍繞“是誰借”、“為什麼借”、“借的經過”、“借的結果怎樣”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一隻小手舉得特別高,一直不願放下來,我心裡嘀咕:還會問什麼呢?一定又是在亂說。可為了不打消他的積極性,我請他發言:“‘借’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詐’箭,為什麼要用‘借’呢?”當我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感到為之一震,一名小學生居然敢向老師發問,敢向教材挑戰。我馬上意識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課前精心準備的教案也應擱置一下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地說:“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借’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頓時熱鬧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學生說:“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說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麼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又一個學生說:“從現在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另外一個學生馬上說:“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為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為了國家,為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個‘借’最合適!”“‘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爭辯聲、討論聲、稱讚聲不斷地傳出。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天的包容態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說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己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那究竟用這個字合適嗎?課文中你會有新的發現。”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著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進行思考。

由於有了剛才成功的體驗,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特別認真。學習第三部分,我提出問題:“從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一次,學生進行了分組討論,我也參與到當中,場面特別熱鬧。我在設計這個問題時,就想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有的可以從膚淺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從字裡行間深入體會,因此我發現平日裡那些害怕回答問題、人云亦云及比較懶散的學生也把小手舉得很高。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佔據了我的心頭,微笑盪漾在我的臉上。學生的回答令我滿意,課前所準備的“標準答案”一個不少。

我總結道:“正是由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學生點頭稱是,正準備往下進行時,一個平時就很喜歡軍事知識的男生站了起來,我問他怎麼了,他說:“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學生馬上投去了驚異的目光。他接著說:“我認為諸葛亮讓軍士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線起來,從大家剛才所說的看,確實可稱得上神機妙算,但你們認真想一想這其實不是一個好辦法,諸葛亮預測到三天後是順風順水,如果曹操此時放的是‘火箭’呢,那樣火借風勢,二十條船的草把子如若引著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這個小軍師,一定不會上當了。”我順勢對他進行了表揚。一隻只小手又如小樹林似的舉了起來,有的說:“課文中明明寫著:這一天江上大霧漫天,這霧一定不會像我們武穴市的霧一樣,那在江面上,水氣一定很大,估計‘火箭’射不到船上。”有的說:“不對,此時諸葛亮的船隊已經靠近曹營,應該不算遠。”又一個說:“這樣看來,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難保了嗎?曹操也非等閒之輩,我們可不能一味地稱讚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當我聽到這個與眾不同的聲音時,我馬上感到了一種欣喜,因為他在肯定曹操,學生能夠看到人的不同側面,這不正體現了“思想大於形象”這一道理?這一次不僅僅是由於我的寬容大度,更是由於我對學生的深入瞭解,對教案的大膽放棄,使得學生又一次地體驗到了閱讀再創造的樂趣。“課下閱讀《三國演義》,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或許還會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辦法。”這一結束語,不僅使課堂內外緊密聯絡起來,而且透過各種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後,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這節課竟然取得意想了效果?正好手邊有一本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隨手翻閱,忽然注意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一直認為,我是教師,我要盡我的知識和才能來教導學生,引導學生進入我為他們精心設計的美妙世界。然而我錯了,大大的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是教師的事!老師不應越俎代庖。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各自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學習,是讓他們主動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動地跟在教師後面,既不情願,又沒有積極性。我想這也就是我本次課成功的根本原因吧!

【課後反思】

課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蜻蜓點水”,有時甚至牽著他們走。可今天課堂上這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

一、打破師生關係

英國一位哲學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裡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裡,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裡,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培養孩子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開啟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一般地說,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二字。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資訊發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寬容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透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循規蹈矩地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