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哲學

學習老子哲學的一點體會

學習老子哲學的一點體會範文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在百家爭鳴的時代獨樹一幟。老子哲學的核心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是總括了世事萬物的變化規律。他認為一切事物發展的規律是矛盾對立的統一,有了矛的同時,必然產生盾,不斷從一方轉化成另一方,在統一了以後,又孕育著一對新的矛盾,這樣不斷的推動著整個歷史的程序。

老子說:“將欲弱之,必姑強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將欲奪之,必姑與之。”意思是要想削弱它,必須故意加強它。想要除掉它,必須故意交好它。想要奪取它,必須故意給予它。這一主張,充分體現了辯證法與唯物論,從直觀上看是說不通的,也違反人們的正常思維。為什麼要奪取的`先要給予呢?老子的思維與常人不同,他的奧妙之處就是促使事物向極端的方向推進,最後,導致事物向對立面轉換,達到我們的目的。下面舉一個例項來印證這個道理。

春秋戰國時,齊國打敗了魏國,覆軍殺將,屍橫千里,齊國趾高氣揚,不可一世。魏國國王羞辱萬分,決定傾全國人力拼死一搏。有一謀臣說:“萬萬不可,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我們要除掉齊國,就得先卑躬屈漆,割地稱臣,這樣齊國必然歡喜萬分,傲視群雄,這樣必然引起列國的不滿,這就會招來諸侯聯軍討伐,齊國必然傾覆”。果然不久,秦、楚、韓聯軍把齊國打得一敗塗地。這一例證更證實了老子一句名言“以其強而強之也”。我們仔細研究孫子兵法幾乎整篇都有老子的哲學思想。例如孫子兵法所云:“富,未為安也。貧,未為危也。寡,未為敗也。眾,未為勝也。決定安危勝負者,道也。”這裡的“道”,就是事物轉換的內在規律,孫子把它看得高於一切,只有掌握“道”,一切勝敗安危都在掌握之中。“道”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然而確實存在。要掌握“道”不容易,需要千思萬慮仔細觀察,知彼知己,冷靜分析。譬如三國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東晉淝水之戰都是以少勝多、至弱勝至強的最好例證,也正是掌握了“道”的具體表現。

老子的人生哲學是“清心寡慾,清靜無為”。做人要如流水,永遠向下,低下低調。他認為水至弱也至強,水性柔弱,並不威武剛烈,譬如盆中杯中的水,然而海嘯來襲,水的威力卻兇猛無比。一個人的行為“無為”指的是什麼?無為並不是什麼事也不幹,無為是指不要人為地做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事,只要順從自然發展,一定會事業興旺蓬勃,所以無為實際的結果是“無不為”。

最能代表老子哲學中辯證法的是下面一段話,“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大辯如訥。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圓滿的好似殘缺,它的作用就永遠不會衰敗。最充實的卻好似空虛,它的作用就永遠不會枯竭。最平直的東西卻好似彎曲,極其靈巧的卻好像笨拙,極其有餘的卻像不足,極其善辯的其言語卻好像遲鈍。疾走可以戰勝寒冷,安靜可以戰勝暑熱,清涼無為可以成為天下的統治者。

怎樣看待其中的辯證關係呢?我們前面說過老子哲學的基本點是對立的統一,他認為當事物發展到最後頂端時,就轉化成對立面。所以,當我們事物發展到圓滿時,即功成名就時,應該警惕看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缺點和差距,還遠遠夠不著標準,這樣就能永久立於不敗之地。一個奧運會金牌獲得者。要保持以後榮譽和記錄,他就要從零做起,找出動作中存在的各種弊病。

老子特別指出觀察事物,常常被一些表象所矇蔽,表象常常與實質不同甚至恰恰相反,我們要透過表象看實質,不要輕易按觀察下出結論。他提出的“大巧”、“大直”,而不僅僅是“巧”與“直”,“大巧”、“大直”是事物發展到最高階段的表現,有向對立面變幻的趨勢,所以,就出現“如拙”和“如詘”。但並不是真正的“拙”與“詘”。我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處處事事都有辯證的關係存在,學習老子哲學收穫最大的是應用辯證法,用辯證關係處理矛盾關係,化干戈為玉帛,變困難為順利,變窘迫為通暢,讓我們每天每時,都徜徉在歡樂和諧的樂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