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吧》優秀課後反思
今天我在教研組活動中聽了永寧小學李娟梅老師執教的《自己去吧》一課。《自己去吧》是人教版課標教材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鴨和小鷹在**的鼓勵下,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課文內容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李老師上的是第一課時,總體感受是李老師在教學中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學、“演”中悟。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特點,李老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良好的愉快的狀態中讀,想,說,議,演,並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服務。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這句話聽起來容易,但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還真不容易。因為學生獨特感受和體驗會受生活經驗和突發其想的影響,教師如果馬虎應付,難免出現偏軌,如果一定讓學生聽從老師的標準答案,就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錯過教育的契機。在李老師的課上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個環節,現摘錄片段:
師:小鴨子要媽媽帶他去游泳,媽媽怎麼說?誰來讀讀?
生:媽媽說:“小溪裡的水不深,自己去遊吧。”
師:她讀得不錯,還會用上手勢,搖搖頭說不深。還有沒有人想讀?
生:媽媽說:“小溪裡的水不深,自己去遊吧。”
師:讀得真好。這隻鴨媽媽怎麼這麼狠心呀?讓剛出世的孩子自己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麼辦?要是我,我可不讓你去的呀。你喜歡哪隻鴨媽媽?喜歡我這隻鴨媽媽,還是書上的鴨媽媽?
生:我喜歡李老師這隻鴨媽媽。
生:我也喜歡李老師這隻鴨媽媽。
生:我也是。(許多小朋友都這麼說)
師:噢,是嗎?(很高興的樣子)我一定會把你養得白白胖胖的。那有沒有喜歡書上的鴨媽媽?(引了好久)
生:我喜歡書上的鴨媽媽。(一個學生很能體會老師的目的)
……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發現李老師設計問題“你喜歡哪隻鴨媽媽?喜歡我這隻鴨媽媽,還是書上的鴨媽媽?”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鴨媽媽不是不喜歡小鴨子而是讓小鴨子自己去學會本領。可孩子們沒有能真正體會老師的用意,很多孩子因為喜歡老師所以就說喜歡老師這隻鴨媽媽。而這是李老師在課前沒有想到的,可以說這也是課堂中生成的東西。李老師雖然有些著急,但她沒有為了達到目的而輕易地阻止學生的回答,而仍微笑地面對學生,慢慢地引導,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鴨媽媽說的話的用意,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應該說在李老師的課上雖然沒有多媒體課件,但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到了獲得知識的快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從李老師的課上也讓我想到,在課前預想更多的可能,在課堂用心去關注更多沒有想到的“可能”,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課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