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財務管理

分析企業財務成本管理論文

分析企業財務成本管理論文

變革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生活的主旋律,財會學科與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財會學科發展有一個明顯特點:每門課程的“外延”不斷擴張。而感嘆這種快速變革和整合同時也要保持一定的專業理性。一門管理科學或者一種管理活動如果沒有明確的“內涵”和清晰的“外延”,對於崇尚“權責到位、崗位明確、流程清晰”的管理科學來說這是個致命的問題。所以視野諮詢在本文主要圍繞“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四門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的關係和實踐整合進行分析、探討。這裡的“財務會計”從內容上又包括高校會計專業開設的“會計學原理(初級會計學)”、“中級會計學”、“高階會計學”等相關內容。一、四門課程的獨立性與關聯性分析。

(一)四門課程的獨立性分析

從產生歷史分析,財務會計的產生歷史比較悠久,自從帕喬利複式記賬法產生以來,具有500多年曆史發展過程。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從財務會計分離併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還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情。在1952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1FAC)年會上正式採用了“管理會計”這一專門詞彙,由此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根據1986年美國會計師協會下屬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管理會計公告1A》的定義:“管理會計是向管理當局提供用於企業內部計劃、評價、控制以及確保企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經營責任的履行所需財務資訊的確認、計量、歸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遞的過程。”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較為權威的對管理會計的界定。

一般認為,西方財務理論的獨立是以美國著名財務學者CREEN於1897年出版的《公司財務》為標誌的。西方財務以股份公司為研究物件,著眼於不斷髮達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組織的變遷對企業財務的演進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產生與發展歷程分析,財會理論與學科的發展受到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委託代理理論的直接影響。但是財務會計主要受到理論經濟學、資訊經濟學等理論的影響;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主要受到各種數學模型、管理理論、組織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的影響;財務管理學與金融學、數理經濟學的關係密切。

從目前我國財會教育來說,教育部將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學並列列示在管理學中的工商管理學科下,可以理解為財務管理學與會計學並列在同一學科層次。會計學是一門經濟資訊的計量、確認和報告的學科,會計所從事的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彙總報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關者提供據以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財務管理學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直接對企業價值運動及其所體現的財務關係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資預算、資本結構、股利政策的決策管理。

從四門課程所討論的內容以及目標上看均有所不同。財務管理與財務會計、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區別很明顯,在此不詳細討論,本文主要討論下面兩個方面的區別。

1。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差異。

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這兩門課程的“交叉”、“重複”現象特別嚴重。從目前教學現狀分析,兩者的重複集中在:①資金時間價值與長期投資決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與經營槓桿分析;③存貨控制(EOQ模型)。

在處理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重複問題上,我們認為基本原則應該是管理會計側重於“技術”與“方法”,財務管理側重於決策時對技術與方法的“應用”。比如貨幣時間價值原理、資本預算的方法(如淨現值法、內涵報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貨控制模型這類知識應該列入管理會計課程中不變。在這些原理和方法基礎上,財務管理學來闡述證券估價、價值分析、資本預算的具體決策、財務風險分析和存貨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財務管理課程主要講授這些方法的財務上應用。

2。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的差異。

這兩門課程的“交叉”最為嚴重,以至於有的西方專業教材中把它們合併在一起,統稱“成本管理會計”。我國註冊會計師資格考試中也是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合併在一起,統稱“財務成本管理”科目。我們的觀點是成本會計的內容應該是闡述各種成本計算方法,至於成本控制與分析則由管理會計課程完成。所以,我們也就主張成本會計必須與管理會計分離。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是明顯的,但是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在內容、標準、功能、資訊流程上應該都是以成本會計為基礎,或者說,成本會計必須同時使用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兩套標準與原則,並進行適當協調。比如產品成本計算中品種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為財務會計編制損益表,其結果也會制約資產負債表的結果。而變動成本法、標準成本法、定額成本法、作業成本法主要是作為管理會計的內部報表的基礎。當然變動成本、標準成本、作業成本最好要與財務會計的成本資料在分離的同時,還要關注它們的銜接。在同一資料庫中可以生成多種成本資料資料是成本會計的主要任務之一。

(二)四門課程的關聯性分析

這四門學科可以認為是財務管理和會計的總和。也就是說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都是會計的範疇;而財務管理由於在本質、物件上均不同於會計,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組成會計學的兩大分支,兩者分別負責對外、對內釋出會計資訊,同時兩者也有著密切聯絡,因此屬於第二層次。成本會計屬於第三層次,它作為會計資訊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記錄、計量和報告有關部門成本的多項資訊,這些資訊既為財務會計提供資料,又為:管理會計提供資料。

(三)關子學科發展趨勢的“展望”分析

針對會計資訊披露的侷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會計造假案例的出現,改進財務報告的呼聲越:來越高,具體包括改革現有會計報告標準、內容、質量標準,要求:①淡化歷史成本、推行公允價值;②增加對未來財務預測資訊的形成與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遊離公認會計原則;④首先關注會計資訊的.相關性,而不是會計資訊的可靠性。這些主張必然導致財務會計傳統特徵的逐步喪失,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關於計量屬性,不能脫離財務會計的本質職能,“嚴格地說,只有初始確認時用於計量的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公允價值等才能稱為財務會計的一項完整的計量屬性。比如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由於不能作為初始計量屬性,它總是在歷史成本或現行成本的基礎加以應用,因此只能算一種攤配的方法。”(參見葛家澍《會計確認、計量與收入確認》2002年《會計論壇》第1輯)

關於報告內容,的確現行財務報告的計量主要限於貨幣度量,對於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資源、客戶、核心技術等就被排除在財務報表之外。另外財務會計的確認交易、事項的前提是它們必須是已經完成、至少是已經發生的。財務會計資訊披露始終以表內資訊為核心,適當的表外資訊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報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關於財務會計確認屬性是屬於過去的交易、事項所帶來的結果,財務會計是面向過去,而不可能面向未來。一些人提議的增加財務預測的資訊和內容,如募資投向、未來公司經營風險、盈利預測的資訊,投資者也是需要的,這些資訊的構成原理、分析方法應該由管理會計來完成。或者說加大管理會計部分披露的物件就可以,無需再透過改進現行財務會計來重複這個工作。

同時,有人認為,“投資者更關注企業價值的創造和增加,財務會計與財務報告無法直接計量和表現企業的價值,它們只能用盈餘和現金流量兩個會計資訊間接地作為替代變數。”這裡暫且不談“盈餘和現金流量”是“企業價值”的替代變數還是關鍵變數,公司價值是由未來自由現金流量和必要報酬率決定的,而規劃未來自由現金流量和貼現率是公司財務管理的任務,也就是說,不要把財務管理的任務強加到財務會計上,正如,在西方CPA(註冊會計師)和CFA(財務分析師)是兩種執業證書一樣。

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與財務管理在實踐中的有效整合

前面我們重點分析了四門課程的獨立性,強調其差異化,這是為了教學的便利和學生對專業知識接收的邏輯遞進關係的一種安排。但是在實踐中可不能這樣涇渭分明。在實踐中我們最應該分析和討論的是其整合問題。

公司的使命就是創造價值,股東因追求價值而投資,經營者和員工必須為股東創造價值。財會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須定位於實現價值的增長,依據價值增長規則和規律,建立的以價值計量、評價、報告為基礎,以規劃價值目標和管理決策為手段,整合各種價值驅動因素和管理技術、梳理管理與業務過程的財會管理模式。

另外,財會價值管理和專業整合也充分體現在公司最高財會主管即財務總監職能的定和變化。我們十分欣賞美國托馬斯。沃爾瑟等所著的《再造財務總裁》一書的基本觀點。本書從CFO總裁辦公室架構的實驗中,總結出來再造財務總裁五個深入發展CFO角色的步驟:商業夥伴、戰略組織、績效管理、戰略成本管理、過程與體系。本書提出了財務總裁辦公室“房式”圖(見文後)。企業經營已經向財會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一體化整合式和完善專業管理功能。財會管理要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和財務管理有機地結合。

總結: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優秀的財務總監(CFO)對戰略規劃、組織結構和內部控制負有很大的責任。其中,CFO的基本職責是結合公司實際運營和管理要求,在公司內部建立起一套適合公司決策和價值管理的財務管理報告和預算系統。這個財務報告應該匯合理論上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各門課程的基本原則、基本標準,即用通用的會計標準進行財務報告,也能根據管理要求對各業務板塊、利潤中心和成本中心進行過程監控和風險預警,建立一套統一的業績衡量標準。

而且在計算機和網路環境下,這種整合也變得十分便捷,併成為一種必然。在實踐中,計算機技術和網路的發展為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