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聽張賽琴習作課有感作文

聽張賽琴習作課有感作文

10月16日我有幸聽到了江蘇無錫特級教師張賽琴的習作指導課,我被她那樸實無華的課堂深深吸引。

我一直對作文指導話題很感興趣,在工作實踐中注意把自己的體會及時總結出來,但我總感覺到沒有形成系統化,沒有找到理論的支撐點,感覺有點支離破碎。今天聽了張老師的授課,感覺很多觀點和我平時做法相類似,讓我對小學習作教學有了系統化的認識。

張老師告訴我們讓學生把“他語言”轉換成“我語言”的過程就是作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到很多孩子理解了課文,知道了課文的表達方法等,但孩子們把這種體會與寫作割裂開來,閱讀就是隻在閱讀,不能很好地遷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尋找讀寫結合點,注意引導孩子多運用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引導孩子們進行文字與孩子自己語言的轉換。就像張老師所說:讀進去,寫出來。

小學作文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三年級的孩子我們要注意保護孩子們的寫作興趣,從遊戲中讓孩子們得到鍛鍊,喜歡上寫作文;四年級要讓學生心裡有概念,知道文章的段落構式;到了小學高年級,就要教會孩子怎樣運用外貌、環境、心裡等細節描寫,讓文章變得感人生動。

由於本學期開始我轉入小學低年級進行教學,我特別注意學習低年級作文的指導方法。張老師以三年級《老師變魔術》這節課為例,為我們展現了一節親切自然的活動過程。老師所用道具並不多,首先上課指導孩子們觀察老師外貌進行描寫,然後宣佈要變魔術,指導孩子們進行心裡描寫,接著讓學生閉上眼睛進行猜想,最後讓孩子們找一找座位上不見的孩子們藏在了什麼地方。整個過程並不複雜,但老師的指導卻是一步一步紮實有效地進行著。首先是外貌描寫指導,然後是動作描寫分步指導,最後是活動結果心理描寫指導。張老師高明之處就是互動中讓孩子把詞語和生活對應起來,教會了孩子運用,把抽象變成了具體。我很佩服張老師的構思巧妙:一個簡單的活動,能讓孩子們這麼高興地接受。舉一反三地思考,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張老師的睿智的作文活動方法的思考:簡單、神秘、有趣。

張老師告訴我們,高年級要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體驗活動中發生的有趣事件,讓寫作文成為孩子的需要。我在指導高年級作文時也開展過很多活動,也注意引導孩子把班級中發生的各種喜怒哀樂的`事情記錄下來,為孩子們看似“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積累素材,讓孩子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在《“粽”情端午》活動中,孩子們觀察到了人物的各種吃相,人物的各種動作,在習作評點的快樂笑聲中學會了動作、外貌的描寫。在貓頭鷹突飛入班的時候,我讓孩子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寫下來,孩子們所站的角度不同,文章自然也百花齊放,令人欣慰。學生昊昊大鬧課堂,我讓孩子們用自己看到的語言再現情景,學生們比喻的很貼切,講述過程清楚,在活動中昊昊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此類錯誤再也沒再犯。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學生們在活動中喜歡上了作文。後來在畢業之後,一個孩子還委託媽媽給我一封信:“焦老師,您在語文方面給我的影響如同這個面具,一戴上就好像換了一個人,施了魔法一樣,希望這副用滿心感激畫出的面具您能喜愛!”這種授人以漁,讓學生有所收穫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最大幸福!

我喜歡張老師的授課,於親切自然中教會了孩子習作。我發現我的習作指導課程還欠清晰思路,我是在講評中讓學生有所感悟的。張老師的這種習作課堂指導機智是我以後要好好學習的。真的感覺自己平時視野太狹窄了,直到這時候才遇見了張賽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