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蘿蔔課後反思
《拔蘿蔔》這個故事對小班的幼兒好像永遠百聽不厭,其作品中的情節性、人、事、物的關係,具有較強的動感性、表演性,適合幼兒角色扮演。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拔蘿蔔課後反思,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拔蘿蔔課後反思1
《拔蘿蔔》這個童話充滿了趣味,童話中的語言生動形象,吸引著幼兒參與其中。在講述故事時,幼兒十分熱衷與對拔蘿蔔動作的模仿,一邊喊著“嗨喲,嗨喲”,一邊賣力地做著動作。整個活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活動效果還不錯,對目標中某些句子的複述很多幼兒基本會說了。
在學說童話中的句子“×××,快快來,快來幫我們拔蘿蔔”時,孩子們表現的十分活躍和開心,我用“回頭”、“揮手”的動作強化這段話,透過這樣的情境動作,孩子們的興趣更高了,也都學著“回頭”“揮手”,聲音很響亮地喊著下一個該出場的角色,彷彿小動物和老爺爺和老奶奶就在後面呢。
但是,在活動之後我回想了一遍整個活動的過程,活動中的不足之處有
(1)出示的蘿蔔圖片不夠形象化,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真的能出示實物大蘿蔔,放在前面,孩子們能更好的融入情境,最後角色表演時若真的拔出了“大蘿蔔”,可想而知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樣子!
(2)活動中集體形式的問答太多,可以在初步學會複述句子後,請2—3個幼兒來說一說,可以分別說幾個不同角色的話,也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內容,記憶角色出場的順序。
(3)對於本次活動的延伸方面:
在活動結束後還可以把拔蘿蔔的表演放到小舞臺引導幼兒演一演;另外,這個拔蘿蔔還有一首歌,也可以利用午餐後的時間或是下午活動時間和幼兒一起來唱一唱,或是放音樂跟著演一演,能讓幼兒充分感受童話的趣味,將活動得到充分的延伸。
拔蘿蔔課後反思2
活動過程分四個環節,從開始引導幼兒瞭解故事,逐漸過渡到讓幼兒熟悉,參與故事講述,最終師幼共同進行故事表演。根據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認知特徵、我採用遊戲的策略,並注意用動作的提示強化教學,引導幼兒學習和理解故事,第一環節讓幼兒認識故事的主要角色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狗、貓、鼠,故事中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兒、小貓兒、小耗子一起拔蘿蔔,這一老—少—小組成的畫面,帶給人一個溫馨、和諧的世界。故事以“拔蘿蔔”為線索貫穿始終,結構簡單,情節反覆,便於幼兒理解,內容富有兒童情趣,貼近生活,語言簡明上口,並有兒童化、口語化的特點;第二環節讓幼兒掌握“拔、拉”等關鍵的動作及故事語言。
故事中情節、語言多次反覆,動作感強,特別適合幼兒進行故事表演。因此,第三環節就引導幼兒上來表演,表演中,我注重把孩子的興趣點與活動目標巧妙地結合起來,營造寬鬆的'氛圍,給孩子創設自由交流、自主活動的機會。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願意說,讓不同的孩子在自己原有而基礎上都有發展。在第四環節我帶動內向的孩子一起表演。這樣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整個過程循序漸進,讓幼兒在切身體會“拔出蘿蔔”的喜悅的同時,教育了幼兒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幫助其他的小朋友,團結起來事情才會做得又快又好。最後,隨音樂幫助老公公拔蘿蔔“老爺爺種的蘿蔔又大又多,我們一起去幫老爺爺拔蘿蔔吧!”
整個活動貫穿有序,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孩子們在拔的時候過於興奮拉的方式方法不得當,容易弄痛到前面的小朋友。在下次的活動注意事先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