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新課改後《歷史與社會》教材的新要求及對策論文

新課改後《歷史與社會》教材的新要求及對策論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歷史與社會》新課改面臨的教學問題基礎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新課改後加強對課本的利用對策。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新課改;課本;利用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新課程,它有許多新內容、新目標、新理念、新教法,同時它也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整合了歷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經濟、社會、倫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容,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時空跨度大。為了加強課改後的教學質量,開展關於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改的課本利用問題的探討顯得非常必要。

一、《歷史與社會》新課改後面臨的教學問題

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歷史與社會》誕生,一方面無可供借鑑的經驗,另一方面也缺乏可以參考的書籍,因此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的宗旨下,要真正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有利於學生的主動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目前,《歷史與社會》新課改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碰到許多問題,總結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就課堂管理問題而言。在新課標下,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這一要求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提高的,得考慮教師本身的思想認識、已有的教學經驗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和應變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走下講臺,分組討論便成了教師課堂組織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最大的障礙是會導致課堂秩序的“混亂”,一方面由於學生知識儲備的侷限,另一方面參與式教學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導致有時教學效果還不如教師的直接講述。

其次,就新課程的目標問題來看。新課程強調要關注學生髮展的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三維”目標,是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熱熱鬧鬧課堂教學的背後,冷靜想想,課堂效益到底如何?從以往一味重視知識的傳授到現在重視學生的感悟和體驗、追求形式的多樣和生動,結果造成知識點落實上的偏差。這一方面是由於教材的改革淡化了知識點,造成教師的忽視;但另一方面特別值得大家重視,就是在課堂上過於強調學生的活動。過分的活動沖淡了教學的主題,以致達不到教學目標。

二、加強新課改後對課本的利用對策

1.實行教學模式的轉變

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灌輸,以講授為主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參與性,在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

在課堂中採用討論式的課堂活動方式,透過集體討論、小組討論、同桌討論展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交流,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獲取真知。另外,為了變課本“死”的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感受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如某歷史章節,學生依據教材,查詢資料,寫出劇本,然後分配角色,在課堂上以表演歷史劇的形式把變法經過表現出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僅瞭解了改革的前因後果,更明白了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的道理與改革的艱難,因而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後的考察,比如可以在某次課程後寫一個報告或者調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命題,讓學生圍繞這一命題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

除了上述幾種方式外,還可進行撰寫歷史小論文、小製作、故事擂臺賽、演講比賽等幾種教學方式。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與動手、善於合作”的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變,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和參與社會實踐能力,為實現三維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2.加強學生課堂意識的培養

《歷史與社會》教材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量少,要求教師把教材中的內容作為知識延伸和開發學生思維的切入點,指導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發展。因此,教師不但要認真講好教材中的知識,還要科學地設定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拓展知識。透過由發散到收斂思維的訓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培養,也有利於彌補教材內容少的不足。

開放性的教材,有利於教師多元智慧理論的應用,有利於為學生主動參與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學生的特長、個性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開放性的課堂,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課堂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開展辯論賽、知識搶答賽,敘述環境的汙染,說家世的變化、城鎮的建設等,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口語的感情色彩和思維的敏捷度;開展繪畫比賽,畫社群平面圖和中國省區輪廓圖,製作歷史大事年表,規劃未來發展等。如學習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將學校農場的生活進行比較,要求學生說出異同點。以往的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突出問題就是教師講得太多,學生主動參與少,他們缺乏自主空間。新課標要求教師每堂課都留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主探究。在授課時儘量留給學生較多的時間,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從動口、動腦、動手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時,還要經常性地順著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地反覆啟發學生向思維的深度發展。

3.發揮各課程師資力量的整合

《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時空跨度大。這些都給任課教師的知識結構帶來了挑戰。由於歷史上分科教育的原因,教師一般都存在著知識結構的缺陷,懂理科的教師往往不懂文科,知識體系不完整,綜合課教師不僅缺乏相應的學科知識,更缺乏對綜合知識進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

所以,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實施綜合課程難度確實很大,並且再加入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和目標的理解尚存在困惑,這將會打擊一線教師在課改中的積極性。那麼,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教師完善知識結構、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實課程目標、體現課程理念、凸顯綜合特色呢?這就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匯聚集體的智慧,建立集體備課制度。在實施《歷史與社會》這門新的綜合課程時,首先應在教師隊伍上進行“綜合”。教師隊伍的“綜合”將會使集體的力量更強大。大家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共同促進、攜手進步,在團隊的一致努力下一齊發展和提高。

4.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的教學

新課程為教師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如何在這個舞臺上大顯身手、脫穎而出,是每個教師應思考的問題。誰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學習,誰的認識就深,轉變就快,進人新課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於學習、勤于思考之外,在實施課堂教學中還應有大膽嘗試的勇氣。新課程是“前無古人”的工作,沒有多少成熟的經驗供我們學習,是等到理論發展完善了、大家合作準備充分了再幹呢?還是大膽探索、邊幹邊修正、完善?顯然,後者能使我們進步更快。所以,我們一邊學習課程理論、學習同行的經驗,一邊結合自己的特點創造性地走出一條新路來。

課改的“陣痛”是難免的,但只要堅定信念、咬緊牙關,立志做一名研究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及時把課改實施過程中的點滴心得記錄下來,把困惑與疑問記錄下來、把課改得失記錄下來,帶著問題細細琢磨,尋求專家與同行的幫助,藉助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就會發現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進步。

總之,歷史與社會課程改革,還處在摸索階段。在新課標的理念下,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好地處理教材和安排教學時間,使新課程的內容綜合化和過程開放化,讓學生體驗到《歷史與社會》課的樂趣,讓學生會學,培養學生整合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嘗試自主合作的學習樂趣、體驗成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S].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3]唐建成.“依標施教”在歷史與社會課中的實施[J].教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