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傳統文化;審視

[論文摘要]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縮影,它吸引了全世界人們對中國的關注,也很好地對中國千年的文化進行了總結,並向全世界傳播著中國文化的精神。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審視與評判。

奧運會既是各國運動員實現光榮和夢想的舞臺,也是不同文化百花齊放、和諧共榮的契機,而奧運會開幕式更是傳播舉辦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國際奧委會委員何振梁先生認為“開幕式是對奧運會的集中考驗,也越來越成為東道主展示本國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平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文藝表演名為《美麗的奧林匹克》,上篇為《燦爛文明》,下篇為《輝煌時代》,有《畫卷》《文字》《戲曲》《絲路》《禮樂》《星光》《自然》等章節。開幕式表演以靈活多變的手法,運用具體的藝術表演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雜揉在一起,成功地打造了一臺色彩紛呈的視聽盛宴,展示了中國文化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胸襟,集中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樂舞中國,太極八卦”

彰顯東方的文化特質與文化豁達思想家錢穆先生把“天人合一”看做“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中國很早就在探討人和天的問題,並追求能使天、地、人融合在一起的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又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同時還是人本身的和諧統一。可以說,“天人合一”的觀念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有很多體現“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的中國元素。樂舞作為奧運會的前奏和序幕,成為奧運會開幕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東方文化中,對於“樂”曾給予人和社會的影響與作用,在班固編纂的《白虎通德論》卷二《禮樂篇》所引的孔子的一段話,作了以下的論述,子曰:“樂在宗廟之中,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和順,比物飾節。節文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在這一段文字中突出了一個“和”字,“樂”的存在是用來促進整個社會關係和諧統一的。中國文化中的“和”字同奧林匹克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奧林匹克不僅是為了讓人類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時獲得自我肯定的勇氣,更是為了引領全人類追逐全世界的和諧與和平。

“舞”是“樂”的一部分,舞樂在不同的時代,都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暖嘆之,暖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在原始社會,巫師是透過祭祀儀式中的樂舞,來實現個體神性的昇華,在神秘的鼓點和舞蹈中完成與意識形態中神靈的交流與溝通。延續原始祭祀儀式中的歌舞,神秘而莊嚴的味道慢慢轉化,由神壇逐漸走向人間,或歡快、或沉鬱、或凝重、或激昂,成為不同社會階層精神的傳達。在歌舞的極盛時期唐代更是如此,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無不喜歡歌舞,唐玄宗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皇帝,他的貴妃楊玉環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舞蹈家。在唐代還有一些大型的樂舞活動,舞者可多達數千人,“公元713年,宮廷組織了幾千女子的《踏歌》隊伍,除上千宮女外,又從長安(今西安)、萬年(今臨撞)兩地選出千餘婦女,衣羅衣錦繡,飾金銀珠翠,在燈輪燈樹下,《踏歌》三日三夜。”常非月((詠談容娘》“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園”寫出了街頭表演吸引遊人的盛況,可見歌舞是一種雅俗共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樂舞發展至今,依然是人們精神生活中活躍精彩的部分,它不僅是為自己載歌載舞,更是為了同他人分享。開幕式中活字印刷表演以“和”為貴,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不同字型的“和”字,既表現出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傳達出孔子的人文理念:“和為貴”,也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美好心願。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員們營造出孔子三千弟子高誦“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場景,傳達出儒家文化蘊涵的仁愛精神。《禮樂》這一章節中所體現的禮讓,是一種高度自律的文明。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尊奉的是“正人”必先“正己”的做人原則,他還教導弟子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整天關心的是個人的窮達而非天下安危,那麼這個人就是“喻於利”的小人而非“喻於義”的君子。因此,“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修己安人,天下為公”成為東方人為人處事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太極拳表演展示的是另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拳路,它的特點是“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正如太極圖所呈現的寓意一樣,一陰一陽,相生相剋,變化無窮。燈光亮起,在影象與聲音模擬的自然環境之中,“八卦”呈現,生動再現了中國古老的哲學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08名太極演員排成圓陣,他們時緩時疾,動作利落的拳術,演繹出變化莫測的陣型,不僅在藝術形式上,使觀眾領略了太極拳獨具魅力的風采,同時在精神上體現出“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理論真諦。 “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認為太極是派生萬物的本源。唐代孔穎達解釋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敦頤所著《太極圖說》解釋道:“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太極拳剛柔相濟、動靜結合,氣韻生動,要求行拳時順乎自然,天人相通,追求“無人之境”的心態,其認識論的根本觀點和方法論核心,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建立和諧統一的關係,保持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諧。《周易》的“三才”觀,將天、地、人相併。在天、地、人三者的關係中,人是天地造化的傑作,天生人,地養人。相對於天地而言,人在形體上何其渺小,但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與天地合其德”,德配天地。在儒家看來,天地的精神主要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天地的精神乃是“大公無私”;天地有生養萬物之功,故天地的精神為“仁”,“仁”即“生生”之義。如果說“上帝”是西方人精神的終極來源,那麼“天”(天地)則是中國人的精神價值來源。“天人合一”蘊涵著“兼愛”思想,這種理念為解決人與自然的對立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操作手段。在承認人與自然差別的基礎上,把人類之愛推之於自然萬物,從而以博愛主義將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統一起來,《自然》這個主題實現了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結合。

二、“歌唱祖國,連線世界”

彰顯東方的博大與和平追求在整個奧運會開幕式中,伴隨《歌唱祖國》的歌聲,56名各民族兒童簇擁著五星紅旗進人會場,表現的是中國各民族的團結與和諧;《夢想》中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唱響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伴隨歌聲呈現的2008個向全世界徵集的笑臉,這些笑臉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語言,體現著全世界人民的和諧與友愛,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跨越了民族、性別、宗教以及政治制度的界限,胸懷和平與夢想相聚北京。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具有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胸懷,從盛唐時期“洛陽家家學胡樂”,到今天的改革開放和平共處都是具體的體現。在北京奧運開幕式的文藝表演中,《絲路》這一章節中敦煌的舞者在沙漠中舞蹈,然後水手用船槳組合成船形,與風浪搏鬥,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讓人們回顧了中華文明的歷程。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展現的是中國文化與精神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國交流互通的象徵,無論是穿越陸地還是橫渡海洋,中國人都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向世界傳播著自己的智慧,同時也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引人中華大地。中國的四大發明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到世界各地的,給人類文明以很大的推動。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一文說:“火藥、羅盤、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藥把騎土階層炸得粉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了新教的工具,並且一般地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的必要的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鄭和下西洋施行的是睦鄰友好、互利雙贏的和平交往政策,與近代西方一些國家推行殖民掠奪和對外擴張形成鮮明對照,在中華民族正在崛起的現今,開幕式中選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作為開幕式中的一個部分,是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國對世界不是威脅,而是福音。

奧林匹克運動誕生於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希臘,奧林匹克文化從一開始就從屬於西方文化的範疇,西方文化追求主體對客體的征服與探索精神,把運動員看成社會的精英,是向人類生理極限不斷提出挑戰的英雄。“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無不折射出西方社會中“競爭、奮鬥、征服、索取”文化特質,這與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所倡導的精神大相徑庭。

三、結語

正如於丹教授在聖火傳遞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現在應該是一個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對話的時代,奧運就是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契機,一個平臺。”奧運會是不同文明間對話的紐帶和橋樑,它促使人們透過多元文化的對話達到一種和諧與統一,為人類和平創造了條件。西方文化強調競爭,而中國傳統更重視和諧,奧林匹克運動與北京的對接,正是和諧與競爭的結合,這正是對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