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人家》評課稿和聽課有感範文
品題時從《天淨沙·秋思》引入,葉老師營造了一種淡淡的江南味道,一種淡淡的思鄉的味道,甚為巧妙。披情入文,很快地理清了行文的脈落,找到了分別描寫“流水”“小橋”“人家”的段落,為何先寫流水,再寫小橋和人家的一問,讓學生感受到,有了流水,小橋才依水而建,有了流水和小橋,才有了人家。葉老師從“自然風光”“童年趣事”“太平生活”三個板塊,讓學生融入作者生活的場景。接著又引入作者生平的資料,讓學生引用文中語言,說說作者愛的是故鄉的什麼,讓那份思鄉的情懷縈繞在課堂中。
這樣詩意的課文,又是略讀課文,而且是抒情散文,對教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王老師評課後,我仍然有很多解不開的疑惑。
疑惑之一:略讀課文,如何讓學生得“意”?
按王老師的說法,略讀課文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粗知大意。但這個“粗知大意”的維度有很多,如主要內容、總體印象、寫作順序等方面。那麼,對於此文而言,要從哪一個維度進入,讓學生得“意”呢?哪一個方面,才與文章的特點相吻合?再者,這“意”,到底是什麼“意”?意思的意?意象的意?意味的意?意韻的意?王老師說的這個意,我現在真有點不得要領啊。況且除了整體的粗知大意,還要牢牢抓住語段粗知大意,這不是難上加難嗎?語段完了後,應該還要“走一個來回”,迴歸整體吧?那又該怎麼做呢?
疑惑之二:既是略讀課文,又是抒情散文,如何設計得“形散而神聚”?
本文的“神”是思鄉,在這篇抒情散文中,美妙的文字如珍珠灑落一地,如何以“思鄉”為線,把它們串連?如何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也如散文一樣“神凝”?是把小橋、流水、人家分開講,每次都回歸到“思鄉”上?這樣又如何避免塊狀、平面的推移,體現層次的'提升呢?既然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品詞品句,又抓住哪一個點來體會“思鄉”呢?我真是越來越疑惑了。
疑惑之三:今後的略讀課文怎麼教?
現在我總算清楚了一點,那就是略讀課文要上出“略讀”味,要上出文體感。但是,到底怎麼操作?今天《小橋流水人家》是抒情散文,要抓住“神”,那明天要是換一課,我又該抓什麼?王老師說要對文字細讀,要對文字有“一種敏感和警覺”,可略讀課文又不必深挖詞句,那文字細讀又到底要讀什麼呢?
寫到這裡,看了看,上文已經有十餘個“?”。我彷彿看見自己的頭頂上全是飄浮在半空中的問號,像豆大的雨點般一古腦兒向我砸來。本來是想借寫評課整理自己的思路的,沒想到一整理,卻如霧裡看花,迷惘越來越多。看來,要把王老師的話解讀明白,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謝葉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這麼好的研究機會。古人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那我就親自去山裡走走,去雲深處走走吧!我決定,接過這個燙手的山芋,再做一回“小白鼠”,把略讀課文的教學研究進行到底。咱們《珍珠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