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1200字

論語,千百年前的經典。流傳至今,有多少人曾今因論語而恍然頓悟。歷經歲月淘洗,它匯聚了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創造和知識。每一句話都含著無窮韻味,等待我們去發現。

學而篇有這樣一句話: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這句話在書上的譯文是“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話就能兌現”。用比較專業的方面來理解“義”,“義”便是一種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可“禮”又是什麼?這樣疑問是延伸出了更多的問題。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所謂儒家口中的“義”。

我認為,這句話中的“義”是自己的能力範圍,是自己承擔的事。摘星攬月,時光倒流,有那麼多事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有那麼多事情是我們只能幻想的。太過不現實的諾言最後也只能是化成虛無的泡沫。不管那個當年許下諾言的舊人是為這個諾言多麼努力過或者是隻當做一場一笑而過的遊戲都只能無力地看著現實把曾經的海誓山盟慢慢吞噬。現實不是童話,諾言更不是一場遊戲,“義”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在能力範圍之內的,許下這樣的約言才能做到“言可復也”吧!在綠野仙蹤裡,多蘿西向奧茨大王請求送她回家,奧茨大王同意了,但最後卻發現,奧茨大王僅是一個普通的魔術師,根本沒有能力送她回家。這不就是能力之外的事嗎?奧茨大王最後的下場是原形畢露,沒有人再相信他。沒有做到“信近於義”的奧茨大王最後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誠信的根本是信近於義,誠信是一種美德,“信近於義”更是如此。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態度容貌莊矜合於禮,就不遭受侮辱。

恭維和恭敬,僅有一字之差,相差卻是甚遠。一個是古老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另一個卻是世俗中的不良行為。對待別人恭恭敬敬,別人也會如此待。反之,費盡心機去恭維別人,換來的只會是別人的鄙視與唾棄。恭敬對待別人是一種情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體現。恭維卻是極不自然的,處心積慮的。

因不知其親,亦不可宗也。依靠關係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隨隨便便相信別人,自然是不可取的,自己熟悉的人,已經熟悉他的品質,依靠起來便踏實了。世說新語裡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魏朝的時候,一個叫許允的吏部郎,管人事的,他用人多喜歡用自己鄉里的人。有人就為此向皇6f56帝告狀,說他任人唯親。於是魏明帝把他抓了起來。他怎麼辦呢?他對魏明帝說,我所推薦的人,都是自己素日熟知的人,皇帝可以考核一下他們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自己甘願領罪。皇帝一考核,這些人個個官聲都非常好,十分稱職,於是把許允釋放了。

同樣故事還有一個:晉朝的時候,朝廷積貧積弱,謝安想組建一支新式軍隊捍衛國家,在選將上一直頗費躊躇,因為他知道最合適的人選只有他的侄兒謝玄,最後他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用了他。淝水之戰中,謝安又擅自做主,任命弟弟謝石擔任前線大都督,侄兒謝玄任前鋒,兒子謝琰任前鋒中前鋒,後來以少勝多的大勝利充分證明,這一任命是完全正確的。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某些時候,舉薦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能發揮出人才的優勢。

“信近於義”、“恭近於禮”、“因不失其親”這三句話,第一個講的是對言語的要求,第二個講的是對行動的要求,第三個講的是內心的依靠。它們同樣是做一個君子應該注意的三個方面。

亂世春秋,因為有了偉大的孔子,這段歲月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孔子面對一個個王朝的興盛衰敗,發出種種睿智的感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僅是如此一句簡單又複雜的話語,就可以讓我們後人無限感慨,無限領悟。不得不說,孔子,真君子也。 chr()chr()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