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元節

中元節的來歷及意義

中元節的來歷及意義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原來是我國民間的祭祀節日,隨著時間的發展,其逐漸融合傳統民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為一體,以慎終追遠、拔度先祖、普度眾生為宗旨的節日。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佛教中元節祭祖,有何意義與方法。

中元節的來歷和意義

漢民族傳統的中元祭祖

《禮記·祭統》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古人把祭祀作為諸禮俗中的首重。《禮記·祭法》記錄:“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指出早在夏朝,對祖先的祭祀已經存在,古有四時祭祖:春礿、夏禘、秋嘗、冬烝,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

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時節含義,七月原是小秋,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請祖先品嚐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規》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不僅是侍奉雙親於生前,身後更是持孝道不變,時時處處先祖宗、先父母,後子孫,知恩、報恩。

南北朝時期,顏之推所撰《顏氏家訓》享譽千秋,開後世家訓之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的珍貴遺產。歷代學者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更納入《四庫全書》子部。

這部家訓之祖中記載:“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這段教誡顏氏子孫的家訓,更是真實、有力的體現出當時儒家習俗和佛教盂蘭盆會已經完美融合,深入民心。

佛教盂蘭盆會:傳入中國,發展於中國,融入中國

盂蘭盆會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盂蘭二字翻譯為解倒懸,是極苦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中的眾生,似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盂蘭盆,即用盆器盛著各種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先亡倒懸之痛苦。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傳說是在梁武帝時代,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