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產/加工/製造

農業委員會糧食生產發展的管理方案

農業委員會糧食生產發展的管理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圍繞穩定生產總量,增強生產能力,提高質量效益的糧食生產總體目標,以主攻單產、改善品質為重點,堅持示範帶動,大力開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和玉米振興計劃;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的各項惠糧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規模化種植,努力提高糧食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水平,使全市的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

二、目標任務

年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170萬噸,爭取180萬噸,其中肥東縣60萬噸,肥西縣55萬噸,長豐縣50萬噸,城區5萬噸,糧食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糧食優質率提高到85%以上。

主要糧食作物的目標任務:

水稻:大力開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強化政策支援,加快現有關鍵技術的整合推廣,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突出發展優質稻米生產,力爭優質率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80%;以主導品種和主體技術的整合推廣為主攻方向,以核心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優質專用品種推廣,強化“一增四推”關鍵技術的落實,促進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結合,全面提高水稻單產和質量水平。力爭全市水稻單產較上年提高6%,達到500公斤以上,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290萬畝,水稻總產達到145萬噸。

小麥: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活動,依靠科技、主攻單產,突出“大縣、大片、大戶”三個重點,落實優良品種、科學播種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四項關鍵技術,強化“三情”(苗情、土壤商情、病蟲情)監測、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小麥良種繁殖基地建設、技術服務建設等四項基礎服務,加快核心示範區建設,進一步增強帶動功能和示範效應,精心組織實施好小麥良種補貼專案,積極支援和發展小麥種植大戶,提高小麥生產規模經營水平。力爭今年秋種小麥面積穩定到80萬畝,良種覆蓋率和優質率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來年單產達到350公斤,總產達到28萬噸。

玉米:精心實施玉米振興計劃,以主攻單產為重點,以現有關鍵技術整合推廣為支撐,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透過高產建立,力爭建成畝產450公斤以上的萬畝核心示範片,在核心示範區內推廣高產專用品種、合理密植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機械化播種和收穫等五項關鍵技術。加強政策支援,強化新品種展示、新技術試驗、苗情監測、病蟲害測報等基礎服務。最佳化品質,發展飼料專用玉米,開發玉米秸杆青飼青貯綜合利用技術。力爭年全市玉米穩定在24萬畝左右,單產達到330公斤,總產7.9萬噸。

薯類:積極開發和選育適宜我市不同地區、不同用途的優質專用薯類高產品種,特別是引進、試驗、示範一批高產優質馬鈴薯品種,重點抓好春馬鈴薯脫毒良種標準化技術、秋馬鈴薯稻草覆蓋及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完善三級脫毒良種擴繁體系。加強薯類病蟲害監測和防治,支援薯類加工,促進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發展。力爭年全市薯類面積達到8萬畝左右,單產達到300公斤,總產達到2.4萬噸。

三、重點工作

1、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擴大種子工程成效,提高良種覆蓋率。按照產量和品質並重的原則,重點推廣產量潛力在580公斤/畝以上,品質達到國家優質二級米標準的高產優質品種,水稻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

2、整合高產技術。創新農藝技術措施,主攻水稻高產製約環節,因地制宜,整合示範,創新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組織水稻高產示範,集聚綜合技術措施,確保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取得更大成效。

3、加強病蟲害防控。堅持“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構建病蟲預警平臺,推廣高效低毒新農藥,加快推進農業有害物及病蟲害預警監控體系建設,強化重大病蟲草鼠害防控工作。加強對遷飛性、突發性、流行性水稻重大病蟲害的監測力度,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積極開展統防統治工作,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

4、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高效和環保新肥料,按照測土配方施肥總體工作計劃,以測土配方施肥專案為載體,以土壤養分構成和作物需肥規律為基礎,以高產建立產量目標為指標,制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方案;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內容,做到測土配方卡發放到戶,配方施肥技術培訓到位,配方肥料供應到戶,為示範區科學施肥提供技術服務,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全市計劃推廣以水稻為主的專用肥料3萬噸,力爭水稻每畝化肥用量減少5%。加大商品有機肥推廣。

5、建設標準農田。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鞏固高產田,提升中產田,改造低產田”的思路,大力配套完善糧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的產出能力。要抓住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援土地整治的有利時機,將專案資金重點向優勢區域、向高產建立區域傾斜,整合土地整治、農業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業發展等財政重大專項支援,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科學規劃基本農田佈局、統一集中整治的原則,,積極實施優糧工程、種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四大工程”等專案,強化高產穩產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和裝備水平,努力減輕災害損失,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6、推進機械化生產。在糧食主產地區示範推廣機械化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生產作業效率和種植效益;圍繞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等主要糧油作物的關鍵生產環節,大力推廣機械深松、複式整地、精量播種、機械化栽植、聯合收穫、低溫乾燥、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等重點農機化技術,努力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加強配套農藝措施的研究與推廣,促進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注重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旱作節水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建立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機大戶的技能培訓,創新和完善農機經營機制,扶持農機作業協會、經紀人等農機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機服務的組織化程度;積極落實農機購機補貼政策,規範操作辦法,提高實施成效,促進經濟、實用、高效的中小型農機進村入戶,加快農機推廣普及步伐,促進農機化快速發展。

7、培植規模種植大戶。充分利用國家種糧直補中的大戶傾斜政策、種糧大戶農機獎勵政策、農業部門的新型農民培訓和科技扶持等措施,培植規模種植大戶。透過政策驅動、科技促動、產業化拉動,促進土地透過委託代耕、租賃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向種植能手集中。建立促進農民的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與提高科技推廣緊密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機制。在各類專案的實施中,依託種植大戶建立示範片、建立試驗示範基地,穩定提高大田作物的產品供應能力。在全市培育一批規模種植大戶。要落實農技人員聯絡種糧大戶的工作獎懲政策,探索建立培植種糧大戶的長效機制。

8、加強農資質量監管,確保優質農資供應。做好肥料、農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檢測檢驗,開展農資市場監管,農資打假專項整治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加強禁限農藥品種監管。堅決杜絕禁用農藥銷售與使用,保障農民用上放心農資產品。

9、狠抓糧食流通和加工,促進糧食產品增值增效。堅持以市場促流通,以加工促增值,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培植壯大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糧食加工企業自建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堅持以糧保畜,以畜促糧,借力畜牧業發展,推進糧食過腹轉化增值,實現農牧業良性迴圈發展。

10、組織實施糧食生產“十百千萬”示範工程,即在全市建設10個萬畝高產示範片,100個千畝高產示範方,培育1000戶種植50畝以上的專業戶,1萬個種植20畝以上的大戶,實現水利化、良種化、道路林網化、機械化和銷售合同化,著力提升全市的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四、組織與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落實糧食發展工作制度,市農委成立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服務小組,實行領導分工負責制,化片包乾,切實加強對糧食生產的督導力度,保證糧食高產建立順利進行。建立糧食生產工作會議制度,整體協調推進各項工作,定期交流情況,開展技術指導、工作督導、專題調研、資訊服務等。各縣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成立工作小組,開展相應的工作。全市農業系統要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形成關心糧食安全,支援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濃厚氛圍。

2、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支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種糧的積極性,採取多種有效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使黨的惠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嚴格各項補貼資金髮放程式,一切按規章辦事,加強督導檢查,協同財政、紀檢、監察等相關部門,深入農戶對惠農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系統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3、增加資金投入,建立糧食生產發展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爭取省、市各級資金支援,多渠道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確保各方用於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持續增加,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重大農業技術推廣等專案要向糧食高產示範片傾斜。各區縣應積極爭取地方財政對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重點是落實好糧食生產資金的專用,把各項惠糧政策落到實處。

4、大力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不斷提高科學種糧水平。一是藉助實施良種補貼專案,推廣應用優質高產新品種。二是普及糧食高產綜合技術。三是抓好技術培訓,各級農業生產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要情繫三農,立足職能,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加大技術指導力度,提高農民種植和管理水平。“三夏”“三秋”等糧食作物生產關鍵時期,市縣區農業部門要組織糧食作物高產培訓班,逐縣逐鄉逐村開展技術講座,做到“村村辦班,戶戶受訓”。“一家一張明白紙,一戶一個明白人”。將高產栽培、測土配方、標準化生產實用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5、構件數字農情體系,做好農情監測。要加強農情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加大農情建設投入,強化現代資訊手段的應用,規範資訊採編、稽核和統計資料報送,進一步強化農情資訊的時效性、權威性和責任意識;豐富農情排程內容,進一步強化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求監測、農業生產要素變動和統計資料的預測分析、農業生產進度及災情動態、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等;充分利用資訊網路,建立資訊傳送的雙向服務,建立與氣象、統計部門的聯絡制度和資訊共享機制,當好決策參謀

6、做好宣傳表彰。廣泛利用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大力宣傳在發展糧食生產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積極營造全社會重農抓糧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