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第二冊教材分析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在上學期才使用北師版的實驗教材,也沒有什麼經驗,在這裡我主要是結合前段時間培訓的內容和大家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我們一起探討探討。
一、 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
這本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興趣先導、學會學習、整體推進、文化積累。它從內容到呈現方式都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教材基本內容
本套教材是以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為核心,採用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主題或情境,教材基本內容的呈現方式與第一冊教材一樣,仍採用主題單元的編排形式,共有16個單元,每個單元大致包括兩篇主體課文和一個語文天地。總體來說,第二冊的內容較之一冊更廣泛,特別是增多了反映兒童生活的篇目,與學生生活更加貼近,同時也注意了保持一冊的趣味性。16個單元是這樣安排和考慮的我們可以查閱《教學用書》第2頁。
三、第二冊學習目標
在《教學用書》P1有具體介紹,我在這裡就不講了,主要談談:
四、教材具體說明及教學建議
(一)拼音
一冊的拼音教學的目標是會讀。二冊對於拼音的學習目標,則定位在抄寫字母和音節,大體能為生字標音。 我們要把拼音當成識字工具來教學。要注意這幾個問題:
1、不能當成學問來教,比如bpdq的小豎寫多長,不必過分指導並嚴格要求;
2、不能超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把他們與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一樣要求。
3、要有一個基本認識:拼音不能當文字教,不能要求學生閱讀純拼音文字的閱讀材料。 “為生字標音”似乎超標,但實際運用需要我們安排這樣的練習。這類內容只教不考,老師不必苛求學生給生字標音時十分規範,如果錯一點,例如聲調位置等,可以尋找機會指導學生髮現標調的規則。本冊自讀課文仍加了注音,但老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儘量丟開柺棍,不可讀上行忽略下行。
(二)認字
1、我主要是結合第二冊識字教學目標來談談。
(1)在教學目標中提到學習30個常用偏旁。
構成漢字合體字的部件都叫“偏旁”。 在第一單元的“金鑰匙”中提示學生開始將學到的常用偏旁列表歸類,目的是想讓學生從漢字表意的特點入手,積累表意的偏旁,知道它們的名稱和大概表示的意思,逐漸掌握漢字的規律,最後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 為什麼要提出學習30個常用偏旁的要求?主要是為了感悟漢字的特點,領會漢字的造字規律,實現量變(已認字幾百個)到質變的飛躍,為形成獨立識字(包括讀寫合流)能力做準備。 那麼要學到什麼程度?主要是要知道名稱(嚴而不死,可籠統地稱為×字旁);大概瞭解表示的意思;能舉例說明。這與寫字只知道名稱、會書寫不同。
(2)、關於認字的方法問題。
截止到第二冊,學生已經學過了看圖認字、讀拼音認字、聽讀認字、看上下文猜字四種認字方法(識字遊戲不是學法),應當能獨立認讀(認讀是“正確”讀的前提)“語文天地”中的現代詩文。比較起來,看圖認字受熟知的事物、口語語彙範圍限制,看拼音認讀受拼音限制,相比之下看上下文猜字最便捷,其次是聽讀,所以,“綜合運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大量實踐,不要枯燥地分析字形、字理,有的老師把這些當知識點來教是錯誤的。
(3)、關於寫字230個。
二冊的寫字目標是指按照正確的筆畫筆順聽寫(包括填空、連線等)下來,兼顧使用和寫好。不要把幾方面的要求同時下達,造成沉重的書寫負擔。 筆畫筆順不能當成科學知識體系來教授,讓學生死記許多條條框框;要立足於硬筆書寫。 怎樣兼顧使用和寫好?一是加強造句、組詞等書寫練習,二是透過描紅無意接受(兒童學習不是先學規則,而是模仿和實踐)。
2、識字教學方法建議有四條:
(1) 一年級認字的主要方法是聽讀法和拼音認字。
所謂“聽讀法”,就是直接聽別人讀出生字的字音,自己跟著讀。在課堂上,老師讀課文,學生把字音與字形對應起來的過程,就是聽讀認字。回家或是在外面,問別人“這個字念什麼”,也是“聽讀認字”。看拼音認字是第一冊教學生學會的另一種認字方法。我們曾反覆強調,拼音只是一種識字的工具,不能當文字用來閱讀,也不能當學問去教。第一冊務必使學生能夠學會認(認字母)——拼(拼音節)——讀(讀生字),其餘的則不必過多涉及。進入第二冊的學習,則應注意拼音和認字互相促進:透過拼音認字,透過學習生字鞏固拼音。特別是對那些還不能認——拼——讀的學生,更要認真給他們補課,統籌安排每一課書重點複習哪個拼音的要點,不要空泛地帶讀。如何綜合運用聽讀法和看拼音認字的方法,請老師們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每篇課文生字的情況考慮,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參考用書以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四篇課文為例,說明了這個問題,老師們可以參考。
(2) 熟練運用指讀(指認)認字方法。
一年級兒童聽力強,記憶力強,很快就能讀通背會課文,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認識自己讀過的每一個字。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培訓時,介紹了指認(指讀)的教學方法。具體講就是:先聽老師讀,用手指著老師讀的每一個字,隨著老師的聲音移動手指。讀熟或背會課文,然後縮小語境,摘出詞、語或短句幫助學生認,再提出單個的漢字認。回到課文中,再用手指指著自己讀的每一個字。大約在練習了2~3個月後,基本上全體學生都能掌握這個方法,認字速度將大大加快。如果您的學生尚不能自己聽讀認字,則需認真補上這一課,務必在第六單元以前掌握這個認字方法。
(3)鞏固看拼音認字的方法。
拼音認字在一冊學生已經學會,二冊只是複習鞏固,讓拼音與認字相互促進,不必過多涉及。 這樣,到第六單元為止,每個學生至少能在課堂上(有老師的情況下)獨立認字了。 第七單元的金鑰匙,開始教學生看上下文猜字。對於已經認識一些字、有閱讀基礎的人(包括兒童)來說,看上下文猜字是一種最經常運用的認字方法,雖然它不大可靠。事實上,學生讀書遇到那些滲透性識字的生字,都在“猜”。猜字的過程,是調動已有的知識推知新知識的過程,對促進兒童的思維能力有益。 第一步是讓學生“猜”起來,大膽猜,先不講究猜得對不對。教學時,可找出一段課文,老師先不範讀,讓學生自讀,用鉛筆畫下自己不認識的字(包括回生字),然後看上下文猜,拼音熟的學生可以把猜的字音標在畫出的字上。然後再聽老師讀課文,看猜得對不對。一開始不要猜太多的字,太生的字(口語裡沒有的)。逐漸加大猜字量。學生所猜的字,通常都不在生字表內,老師不要抓猜的結果,重要的是過程和方法。 第十單元的金鑰匙,對看上下文猜字的方法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即和“看拼音、聽讀的方法結合起來用。”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要求,有一定的難度,無論老師強調多少遍,哪怕讓學生背下來,也不能說明學生就“學會”了,需要反覆實踐,反覆練習,真正形成能力。 “拼”和“問”是需要條件的,從人們的實踐看,運用這三種認字方法的順序大體是:先猜,再拼,還不行就問。老師可教學生按照這樣的順序學習自己認字:先自讀課文,畫下不認識的字,看上下文猜。對猜得沒有把握的字,看課文下面生字表的拼音,認讀;或者查後面的滲透性識字表,看注音。也可以猜完後同桌互讀,糾正自己猜得不正確的字。實在吃不準,問老師;有的字老師可以組織全班一塊兒學習。整個過程解決了“怎麼做”的問題。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老師逐步撒手放開,使學生學會“怎麼做”。這個程序大約到第十三單元完成。 有些字,學生自以為認識了,讀書時沒有畫下它們,實際上他並不認識。這些字他也是“猜”的但沒猜對,自己又沒有意識到。同桌互讀,小組檢查讀書,可以把它們查出來,由同學糾正錯誤的讀音。這也是綜合運用上述認字方法的學習活動,對查缺補漏、補習回生字、照顧學生差異都是必要的措施。 第十四單元,是集中識字單元,實質上是開始進入部首識字。學生將學習五個常用偏旁(部首),利用這五個偏旁推知生字。我們的目的是使學生透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感知漢字是有規律的。
(4) 初步接觸字理識字。
學生學習字理,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師也不應該追求講深講透講全,是適“度”,要以學生既能學得會,又不感到很困難為準。本冊沒有使用形聲字、會意字的概念,沒有提出“部首”和“形旁”,沒有涉及聲旁的內容。請老師貫徹《課程標準》的理念,不要任意增加學習內容和加深學習難度,使師生都感到吃力。當然,如果您的學生基礎打得好,悟性也好,您儘可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放他們展翅飛翔(也不能飛得太高太遠)。
3、識字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1)全冊認字教學方法仍以整體聽讀認字和看拼音認字為主。
因為這只是“初學”,學生能“感知”即可,不要求學生會運用這些知識,三冊才重點學習根據漢字規律識字。 五個偏旁(以及其他二十幾個偏旁)所表示的意思,應儘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讓學生享受探究和發現的樂趣,切實對漢字的特點有所“感”,而不只是有所“知”,老師不要急於把結論給學生。
(2)認字教學活動、認字手段的選擇應符合兒童學習的心理。
認字教學活動(包括遊戲)、認字手段(包括電腦課件)、教學方式(全班學?小組學?同桌學?)的選擇,應符合兒童學習心理,適合兒童學習程序的需要,不要在形式上搞花架子,弄得老師很累,對教學卻起不到很大促進作用,組織不好,還耽誤時間,影響學生學習。教師用書後面,附了一篇《識字教學遊戲》,供老師參考。 認字教學可與課文學習、寫字及其他語文活動結合起來進行,頻繁單調的學習會使學生厭倦。反過來說,寫字及其他語文活動也可以滲透認字的教學。我們讓學生認的,都是最常用的漢字,這一課學不會,後面還有機會繼續學習。再說,每個學生認字的心理軌跡是不同的,只要期末時能達到教材後面生字表劃定的底限,就都是學習的成功者。 要用最適合學生的方法教學,大體上說,識字教學的方法有: 自學時,可以看上下文猜,問同學,看了文後生字條的拼音。 課文出現了,但教材沒有要求會認的字,可以由老師帶讀,但不檢查。 帶有學過偏旁的字,可以嘗試看字形分析字義。 意義比較虛的生字,如“於”“何”“肯”,不要離開詞語或句子學。 學生生疏的書面語,如“輕柔”“珍貴”“苦惱”,也要整個詞語一起學……這些意見不一定對,或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學生,僅供參考。 千萬不要把本文講的內容當知識點傳授,不要用強化記憶的辦法教學,而應當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讓學生在認字的實踐中學會認字。
(3)讓學生多實踐,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現在不少老師還是講得太多(包括老師帶著學生做的活動),一個字要講半天它是怎麼構成的,每一筆應該怎麼寫。教學的過程還是老一套:講→訓練。能不能換一換:實踐→認識→實踐?我們學的是常用字,復現率高。應提倡把時間交給學生! 而很多老師習慣於出練習,反覆讀、聽寫,把識字的學習搞得很單調枯燥。人們學習的動力來自於什麼?識字應當與運用結合,在閱讀和習作中認字寫字,在閱讀和習作中反覆練習,才“有意思”。 一步到位還體現在寫字方面。學生總要先“會寫”,把字寫對,才能顧到怎樣把字寫好。可是不少老師教學時卻一開始就要求每一筆都要長短合適,筆畫間搭配勻稱,這是強人所難。 《課標》的基本理念:“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實驗區的老師們都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識字了,這是很大的進步。獨立識字的能力是一種實踐能力,是在實踐中培養的。把它當知識傳授,就偏了。
(4)上好第14單元。集中識字不但識字量大,而且有質的提升。 抓好一“悟”一“用”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老師絕不能包辦代替。沒有課文,要組織多種活動和遊戲。
(三)閱讀教學 A指讀(指認)的問題。
一年級學生指讀的必要性:注意力、認字、手的功能 但是這種指讀是隨文識字的學習方法,還不是真正意義的閱讀。“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取資訊並影響讀者的非智力因素的過程。”沒有釋義、理解、欣賞。 要把指認與閱讀分開來。認字時用手指幫助,讀熟了,立起書來朗讀(一冊3頁)。 指讀雖然有好處,但必須逐漸放棄,因為眼睛掃描總比手指移動快,每分鐘默讀500字,大腦可留下90 %的資訊;指讀每分鐘就算200字,只能留下10 %(因為干擾太多)。所以《課標》上說要“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但是這是全學段的目標,不能一步到位。本冊為過渡,或藉助手指但不出聲,或小聲但不用手指閱讀課文。下學期要求練習默讀。 B課堂教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都在發生變化。但是有的教師雖然不再滿堂灌,卻又開始滿堂問。許多時候基本上是老師用問題循循善誘,一定要把教師自己認為最重要的知識都說明白了,才善罷甘休。比如,某個詞語的意思,某個字的字理,某篇課文蘊涵的道理等等。殊不知,教材內容是有限的`。教材只是體現一種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語文的例子。所以,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對教學內容的規定,更不能看成是對教學內容的限定。教材是學習的嚮導,是開闊視野的鏡子。使用教材的目的是見木知林,所以我們不能把一篇課文嚼爛了,餵給學生;更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作為唯一的標準強加給學生。我們的課堂同樣需要再有一個進步,就是閱讀多元化,允許學生有自己的個人感受。如何以教材為核心,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如何發揮老師的導向作用,又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是應研究的問題。今天的優秀教師,再也不僅是忠實圓滿地教授規定內容的教師,而且應是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學內容的教師,是將課程與教學聯絡起來的教師,是將促進學生髮展放在第一位的教師。
閱讀教學要處理好幾個關係:
1、 個別朗讀與全員訓練
2、 讀喜歡的句段與讀全文
3、自由選擇學習方式與規範要求,良好習慣的培養。
(四)語文綜合活動
語文綜合活動與課堂上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設定的活動、遊戲內涵是不一樣的。前者強調學生的實踐和體驗,著眼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體現開放性,向課外延伸,選擇性更強;後者是依照老師的思路進行,老師主觀能動作用為主,立足於完成某一個具體的教學目標。二者都需要。現在的問題是前者輕,甚至被忽略;後者重,有代替前者的勢頭。所以有必要強調“動手(實踐,做)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活動的要求,重在參與。參與的內容和方式,可以因人而異,不強求一律。比如舉辦《春之聲》詩歌朗誦演唱會,不必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唱歌朗誦,可以佈置教室,找朗誦材料,找配樂材料,佈置教室,做評委等。 活動不應走過場,只圖熱熱鬧鬧。老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有的需要提前佈置;如果開學初與學生一起規劃幾個活動更好。活動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具體表現在:一是提供條件,二是保證安全,三是教給方法,不要包辦代替,四是交流如何評價學生,五是直接進入活動。
(五)口語交際
我們在一冊培訓時講過,這套教材,口語交際走的不是人為地設定一個情境的路子,而是以全部的語文學習活動作為口語交際的情境。要留意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學生交際的問題,並給以指導。比如評議朗讀,比如小組學習認字。否則《課標》中口語交際的目標將坐地化為烏有。
(六)寫話
《課標》:“對寫話有興趣……”研究認為,兒童寫、表達的願望很強烈,甚至早於閱讀,如果教學使學生感到寫很難,喪失了興趣,教學就是失敗的。 為了激發學生“寫”的興趣,教材從多方面創設情境,引個頭,扶一把,比如續編謎語,用自己的想象替換課文部分句段,仿寫課文某一段,續寫故事,等等。兩年的實踐證明,學生非常願意做,做得也非常好。 但存在問題是:學生創意多,說得好,但是很多字還不會寫,怎麼辦? ·畫圖。 ·注拼音。 ·空著,請家長或老師填上。 ·暫時空著(不能太多),過一個月半學期自己補一次。 老師們還可以再想一些辦法。原則是,不要因為有不會寫的字而壓制學生表達的願望。激發和保護學習的積極性總是第一位的。 要鼓勵學生們自己學寫字,把學寫字與表達結合起來。以往寫字就是寫字,非常單純。練習與使用脫節,學生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高效果。一旦發現學生有主動學寫字的行為,哪怕是個別的,就要大力表揚推廣,使大家都來這樣做
(七)金鑰匙系列
不要把金鑰匙的提示當作知識點講,並要求學生記住,而應當注重實踐,實踐,再實踐。只有透過實踐,金鑰匙講的內容,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能力。 本冊金鑰匙側重閱讀能力、認字方法、自檢三方面的內容。 閱讀能力從看插圖、想象、加手勢幾方面培養,旨在使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以往閱讀教學,發現不少學生讀了,背了,很用功,但是不知所云,連問題也提不出來。說明是無效閱讀。與教育有很大關係——重結果忽視過程,重答案忽視心理感受,重講解忽視涵詠,重傳授要點忽視方法習慣……因此,要注重實踐。 認字方法主要是看上下文猜字。 一年級學生自檢的目標,還是養成“經常回頭看”的習慣。這是本教材的特色,注意了自審能力的培養。回頭“看”看什麼?要從三個維度檢查,不能用應試教育的觀點衡量,如“你學習語文是否快樂”重在感情。自檢水平是逐漸提高的,不能要求一年級學生能有自知之明,老師不要去糾正學生對自己的評價。 一冊提到的天天閱讀、收集圖片等習慣和方法,還應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