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情思散文

清明節情思散文

放假了,三天時間,俗名清明小長假。一個人走出室外,漫步於杜水河畔,想理一理自己紛亂的心緒,因為最近的自己太累了,一股身心間說不出的累。

母親回老家了,她是去為大姐掃墓。二姐昨天來了趟家裡,恍恍惚惚坐了一會,說有些困,又回去了。從內心而言,對清明這個節日,我是特別地排斥。我厭煩街道那些賣紙錢,賣殯葬用品的小商小販,害怕見人哭哭啼啼,訴說離世親人生前如何的不幸,確切的說,我害怕面對母親那憂戚哀怨的眼神,以及二姐那無奈和失落的慘痛表情。我希望這個節日,就這麼悄聲無息地過去,不留下任何痕跡和記憶,然而,每年它都來了,且以法定節假日的形式宣告著,提醒著我,來了。對此,我無力迴避。人死不能復生,過去的畢竟已經過去,過分的思念,只會給生者增加心理的負擔,造成身心的傷害,人不能改變命運,但也不能永遠停留於傷痛和不幸中而不能自拔。十四年前,大姐患病去世,三年前,二姐的女兒不幸溺水身亡,在這清明時節雨紛紛之際,我的心情可想而知。

前幾日,同事高亞梅突患大病,搞得我連續幾日心情都極為不好,本來醞釀的幾篇文章,持續拖了幾天,終不能完稿。作為愛好寫作的人,越進一步深入,越感到它的不易與艱難,起初,寫作只為心靈間的一種傾訴,有感而發,把當時自己的所感所想梳理成一段文字,然而寫得多了,才深懂這是拿在人面前供人欣賞的作品,來不得半點馬虎和鬆懈。更進一步說,這是藝術創作,需要精雕細刻才能完成。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在生活的日積月累中精心醞釀,待靈感迸發時及時撲捉,最後加以提煉和修飾,這三者缺一不可,否則,也只能算作一段或數段較為通順的文字。寫作不易,實屬不易,但我還必須堅持。

昨天,妻下班回家,給我講述了兩個有關“微信”的小故事,其實這都只能算作“八卦”,是妻和同事上班聊天的產物。妻講,她有位同事,老公是名大車司機,透過微信平臺“搜附近人”,加了一名女網友。兩人互加成功之後,便開始熱火朝天地聊天,聊著聊著,最後競聊出了感情,待妻的同事發覺時,兩人已發展到有同去外地旅遊的打算。對此,妻的同事極為傷心和惱怒。妻還講,她的一名同學前段時間離婚了,而這已是她二次婚姻的破裂。原來,妻的同學和縣城一名年齡相當的男士經常聊微信,一聊便聊到半夜一兩點,被老公發現後,多次勸解都不思悔改,最終,付出了二度離婚的慘痛代價。據說,這位男士還是我的一名遠房親戚,在此提及真讓我羞愧,當然也不便透漏他的真實姓名了。妻說,難道時下社會的婚姻結構,就這麼脆弱嗎?有那麼多紅塵男女,陷入網戀而不能自拔嗎?我說,這是中國偏遠小城鎮的`真實國情。試想一下,隨著改革的逐步升入,農民進城落戶,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作為放棄土地耕種的新一代農民,在住進新洋房的那一天起,他們便下定決心,要融入到自己所居住的這座城市,去掉昔日的土旮旯氣。要實現這一目標,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增加收入,有一部分人就地解決,做起了小買賣,開起了夫妻店,而絕大多數人,還是依照傳統模式,遠走他鄉,去經濟發達地區務工。務工對剛結婚的年輕小夫妻來說,可以成雙成對,結伴前行,最好不過,可對中年夫妻來說,卻又成了極為矛盾的難纏事,家裡有老人贍養,孩子要上學,這兩撥人都需要照顧,無奈之下,丈夫只好背起行囊,揮淚離別,與妻子過起了兩地分居、牛郎織女般的生活。天長日久,不甘寂寞的男人,也許偶爾會進入燈紅酒綠的“紅燈區”,輕微放縱一下,孤守空房的妻子,在落寞的漫漫長夜,在公公婆婆燈熄之後,在兒子女兒的微鼾聲中,也許會輾轉反側,心湖間盪漾起幾絲思春的漣漪。正常人都是有感情的,沒有感情的,那不是正常人,是白痴。於是,眾多留守婦女,便將感情寄託於網路,寄託於這個“搖一搖”能給她們產生希望和寄託的網路,而作為男人呢?有些人是身處異鄉,不甘寂寞的困擾,有些人是酒飽思淫慾,總想用自己的甜言蜜語和幾張臭錢,騙得不良婦人的芳心,好圖一時之歡。這就是當今的社會,這個略顯浮躁讓人不解的社會。

對於逝去親人,忘記和不去再想,也許是解脫的唯一途徑;對於患病的同事,在此只祈願她早日康復;對於寫作,我一定要堅持,只為一種習慣,一種追求;對於紅塵男女的情感糾葛之事,也只希望當局者早日從迷途中走出,因為人生短暫亦不易,且行且珍惜,萬不要圖一時之快,傷害了別人,傷害了自己。

天霧濛濛的,地上潤溼一片,空中輕颸飛揚,眼前細雨斜落。又是一年清明季,又是一個讓人傷感,且思緒縈繞的日子。一個人漫步於杜水河畔,仰望南山,巍峨的青蓮山春意正濃,粉白的桃花馨香撲鼻,遍山的杏花奼紫嫣紅,俯視杜水河,清澈的杜水一路東流,像訣別的遊子永不回頭。目睹此情此景,我不覺豁然開朗,心情也一下好了許多:原來生活是如此美好,只是我沒來得及好好領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