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覽園與農耕文化觸手相握散文
這是炎熱的午後,小城被籠罩在蒸騰的暑氣裡。很想出去尋覓一塊清涼的地方,哪怕彈丸之小,容得下我的一顆燥熱不安的心,也是齊人之福。這時候,香雪電話邀我,說是王老師要去博覽園拍照。或許希望給我提供機會,找到一些感覺罷了,她的良苦用心,我除了感激之外,再就是弄點文字作為回報,如此最好不過。
博覽園今天分明有活動,站在門外,就看見了“熱烈歡迎微博達人相約楊凌農林博覽園”的條幅,如一道彩虹,凌空徜徉著。大門側面的辦公室裡,副主任陳群輝,一個精幹隨和的男子熱情接待了我們。剛進去時,陳主任坐在桌前,忙的不亦樂乎,他拖動著滑鼠,興奮地說,今天的活動收效不錯,透過這些遊者微博的連結,博覽園的知名度很快就躍上一個新臺階。談起博覽園日前舉辦的楊淩示範區文物保護成果暨農耕文化遺產展,陳群輝娓娓而談,見解竟是那麼專業獨到,不難看出他對這份工作的熱忱。好了,你們進去看吧!我就不囉嗦了。陳群輝適時地收住話題,喝了一口茶,隨即笑著。呵呵,這麼一個古道熱腸的男人!其實,這感覺,是參觀完畢之後,香雪在路上講述了陳群輝樂善好施的故事,我油然而生的。
這是一塊神奇的園子,以嶄新的面貌坐落在繁華的邰城路上,迎著每天的第一縷霞光,靜看著農科城的古老與新興,也以自身的獨特魅力吸引著每一個慕名而來者。坦率地說,自博覽園在楊凌安家落戶,我沒有一次走進那日日敞開的大門。每日裡為生活疲於奔命,似乎疏遠了內心裡那一份日漸被湮沒的情懷。
踏上青石錯落鋪就的小路,一種獨特的感覺,絲絲點點觸動著心扉。這該是一方錦繡花園的濃縮,路旁的花,別樣的紅;柳,獨特的綠。花叢中,翻飛著一隻貌似蜜蜂的蟲子,見我們詫異,陳群輝笑著說,這是鳥頭蜂,在楊凌是獨一無二的,園裡為數不多。經這麼一說,試圖拍一張照片,可這小精靈就是不停落花枝頭,輕舞飛揚。我一時不能如願,陡然好笑起來,它怎麼會善解人意呢!一片寬闊的場地上,橫陳著好多大小不一的石碌碡,或豎立,或躺臥,分明的稜角,渾圓的曲線,清晰的紋理,風采依存,似乎隱約聽到了高昂的滾動聲,稻穀與麥子鋪陳的土場上,石碌碡碾扎收穫著農者的喜悅。如今,這些原始的農具閒置一起,側耳細聽農忙季節裡新型機械吼叫在田野上空的轟隆聲,更多的是驚歎和欣慰。
走進農史館,陳列大廳裡,一件件令人歎為觀止的文物,一身風塵,鏽跡斑斑,傷痕累累,靜坐在現代文明的時空裡,熠熠燈光下,供遊者追懷遠古的時光,感受著腳下這片沉積著歷史精髓的土地,曾經有過何等的神奇與輝煌。屢棄不死的后稷,植麻種豆,採桑收稻,教民稼牆;“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伏波將軍西討南征,驍勇善戰,赤膽忠心;穿雲關前棄商投周的黃飛虎,識時務者為俊傑;唐王洞裡,落草的嬰兒日後竟成盛唐明君,貞觀之治,奠基開元盛世,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歷史已去,回聲不絕,即使民間傳說,也茶餘飯後街談巷議。壯哉,古邰國,美哉,農科城。
在眾人的意識裡,說到農業始祖后稷,就想到楊凌,說起楊凌,就聯絡到揮汗如雨耕作的農者以及麥香四溢的田野。現代化的楊凌需要以文化的視角探尋農耕的`淵源,為此,楊凌人正在積極行動著。在這裡,我想到了前不久出版的《多彩楊凌》一書,它不僅是文化人對楊凌新的審視,也是很及時的一扇宣傳農耕聖地、人文楊凌的視窗。
有時候,我們瞭解一段歷史,原以為只有奔波他鄉才能有跡可尋,參觀遊覽,旅途勞頓。豈不知,懶以生存的本鄉本土,竟也堆積著這麼多的可貴實體與資料。歸根結底,是宣傳的力度不到位,讓楊凌的燦爛歷史文化養在深閨人未識。
我們只是參觀了博覽園的一部分,就被其中的神奇與博大所吸引,這裡面究竟還有多少人所未知的豐富內容,很是嚮往。我只是感覺,坐落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新興農業小城,它的前塵往事,幾乎都應該被濃縮在博覽園的各個角落,有待世人的拂塵探幽。
夕陽西沉,博覽園沉浸在落日餘暉裡,格外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