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林/牧/漁

那些曾經幹過的農活散文

那些曾經幹過的農活散文

1、拾柴火

拾柴火,是小時候的重要任務之一。柴火,也叫柴禾,當時山區做飯的唯一燃料。能做柴火的有多種,最主要的是割柴草。割草看起來容易,其實也有很多講究。

首先看草的種類。莠穗子草最好。挺拔,結實,滑順,還耐燒。其次是白渣棉。與莠穗草比起來,整體要矮小。我喜歡“鵓鴿蛋”。這是一種草的名字。不是鴿子下的蛋。它像袖珍的竹子,長成一團。每根有小節,燒起來啪啪作響。一種叫“呱唧”的小鳥喜歡在裡面做窩。

除了品種,割草要看位置。草分前後坡。後坡潮溼,草長得高大,但水分多,分量重。一般不喜歡割。因為往回挑太沉,還不好燒。只有冬天,或者開春,才割後坡草。當然,在柴草缺乏的時候,也得退而求其次。因此,一般情況下,割前坡草。原因是前坡朝陽,乾旱,野草長得矮小,敦實,份量輕,挑著省勁,燒起來耐用。割了草就得往回挑。因為那時候柴火稀罕,不敢曬在坡裡,怕被別人挑走,總是現割現挑。

挑柴用扁擔。其中也有技巧。若是簡單地把柴草綁成兩捆,直接用扁擔挑著,就感覺特別沉重。竅門在於插擔。即把柴草均勻捆好,用扁擔尖插到柴捆的中間,挑起來就顯得輕盈,感覺省力氣。這樣就帶來另一個難度,就是插擔子。要先把扁擔插到一捆柴草正中,然後舉起來插到另一捆上。難就難在把一大捆青草高高舉起。這需要很大的臂力。我從小細胳膊細腿,這是很難做到的事情。有時候顫顫巍巍地,好不容易舉了起來,又插不到草捆的正中,仍是枉然。即便擔子插好了,還經常挑不動。又捨不得扔掉,就艱難地挑著,只能不斷歇腳,慢慢挑到河灘上。晾曬幾天,草就幹了,滑拉起來,挑回家就可以燒火做飯了。

除了割草,還拾幹棒。這不用挑擔,用柴條筐挎著就行。幹棒短小,結實,耐燒。是生爐子和燒小廓爐的首選。柿子樹上最多。用一尺長的木棒做工具,扔上去打,幹了的樹枝就會掉下來。既好玩,又拾了柴火,一舉兩得。

秋天,還摟樹葉。柿子葉,山楂葉,最好。葉片厚實,落得又多,顏色還鮮豔,紅的,黃的,綠的,落滿一地,看起來也漂亮。

相對難的是刨柞子。就是將收割後的穀類植物根部刨出來燒。玉米柞最大。一般種玉米的土地都種小麥。收割玉米後馬上耕地,就把玉米柞耕出來。所以春天拾柴一般碰不到。最多的是秫秫柞。秫秫就是高粱,種在山地裡。山地不用套種小麥,柞子能一直留到春天。開春缺柴,就可以刨出來燒了。谷柞最小。不到萬不得已,懶得去刨谷柞。

最不濟的是拾棒子葉。棒子葉就是玉米秸上風乾的葉子。幹棒子葉輕飄飄的,嘩啦一下就燒光了,最不經燒。彎腰揀拾半天,還不夠一捆。唉,在柴草缺乏的日子,撿它來燒,也是沒辦法的事。

2、耩地

父親扶著耬,我拉著耩子,在山垙子地裡來回穿梭。清明耩秫秫,穀雨耩豆子。

這是前幾年耩地的情形。那時候父母身體尚好,耩地不是多難的事。現在不行了,父母都老了,拉不動耩子也扶不了耬。和父親說過多次別種地了。可他說,守著地不種咋行?聽說今年春上地是僱人耩的,我心裡咯噔一下酸楚不已。

小時候耩地,是父親扶耬,母親拉耩。我負責瓦糞,妹妹則管著點豆角。耩的糞裡不光拌好莊稼種子,還要摻上小白菜種,為的是開春有青菜吃。耩地講究技術。扶耬掌舵要穩,耬不能亂晃,還要掌握好力度,保證耩得不深不淺。拉耩步履得勻稱,不然耩的壟就不直,還要保證行距均勻,免得浪費地力。

山坡地有窪子地和垙子地之分。窪子地是在谷底的,堰牆高,地方圓,土質厚,石子少,耩起來稍微省勁。由於土地相對肥沃,作物長勢就好。垙子地在山嶺上,貧瘠,土質薄,碎石多,地勢狹窄細長,圍繞山脊盤桓,刨地不容易,耩地也艱難,犁頭扎不下去,耩得就不深。扶耬的必須用力往下按,拉耬的也得費力拉,兩手緊攥耬把,弓腰彎背,低頭前行。耩地就要拌糞。糞要提前曬好,砸碎,籮細。刨地時,用架筐捎著挑到坡裡。如果地頭有石屋,就存放在屋內避雨;若是沒有石屋,則就地堆在地頭,拿塑膠布蓋好。等到耩地的時候,先將種子與糞拌和均勻,裝到架筐裡,挑到地裡,隔一段放一架筐,以備隨時往耩子簍裡倒。倒糞要在行進中進行,耩子儘量不停,一停種子就會堆積一處。

一塊地耩完了,糞沒用完則提溜到另一塊地。上下兩地之間,堰根往往荊棘遍佈,為不影響耩地速度,就要提著架筐穿越荊棘,腿上就會被剮出道道傷痕。

耩到最後,就只剩下堆糞的場地。糞場子方圓一米左右,要順著壟溝重新耩過。耩完後,整片地就看不出哪是堆糞的地方了。但等到禾苗出來,會有一片碧綠,像是一塊綠色的地毯,跟一壟壟的幼苗全然不同,就是曾經的糞場子。

風調雨順時,七天秫秫八天谷,豆子晚了當天出。但魯中山區,春天十年九旱。為了抗旱,耩完了還要軋地。每人兩行,腳步相連,慢慢踩踏過去,把耩進地裡的種子踏實,這叫送幹,等待下雨後方才出苗。

這時候,布穀鳥就來了。“布穀布穀,薅薅再鋤——”在布穀鳥的提示聲裡,農民間苗、鋤草、鬆土,幼苗就開始了一生的歷程……

遺憾的是,春天農民耩下希望,可有誰知道秋天的收成如何呢?

3、點種

雨,終於下了下來。說雨下了下來,而不是說雨下了,是由於祈盼下雨,祈盼是因為今年太旱。

老家屬於魯中山區,十年九旱。傳統的.農耕勞作,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所以,年景好壞就顯得尤為重要。三年前的三年,風調雨順。用孃的話說,就是該下雨的時候就下。老百姓有了好年成,更省了大勁。最近三年,又是連年乾旱。城裡不知農民苦,總嫌下雨天難走。我卻對這場難得的雨情有獨鍾。換上旅遊鞋,雨中走班。路上,時不時把雨傘撇開,讓細雨親吻一下臉頰。清涼的感覺,會一下子透到心底。要是這場雨,早來一週,該會免去老家的鄉親多少汗水!

上週末,芒種剛過,估計該麥黃了,就回老家幫父母割麥。

到家的時候,只見到滿街的麥穰,小麥早已收割完畢。原來是因為天旱,小麥早幹了出來。今年麥收整整早於往年兩個節氣。當然產量也大大地減少。

往年的玉米套種也因為乾旱而不得。玉米的生長期短,若是不及時點播,到秋天成熟不了,就會影響小麥的播種。為了不誤農時,只能人工挑水點種。但挑水點種是極費勁的事。一擔水只能澆30來個穴,往往一小塊地,就得挑幾十擔水。這還得以附近有水為前提。如果沒有水源,就連挑水都沒法辦到。我村有三口水井,其中兩口不論多旱,總不幹涸,還有一眼機井也能抽水,算是幸運得多。有的山村,連人畜飲水都有困難,就只能等老天爺下雨了。

儘管父母身體不好,我一再勸他們別再種地,在他們看來,種地是農民的本分。只要還能行動,就總是把地種上。無奈之下,我一到家,就隨父親下地了。

山區的地很小,零碎,不集中,分散於山坡各地。父母的地,能點種玉米的有四處。兩處,父母已經艱難地挑水種上了。一處附近無水,只能等雨。剩下的一處正巧不遠處有水,我和父親就到這裡去點種。

天熱自不用說,農民的勞累在於農活的繁複。點種棒子,就要先刨窩,然後上底肥,播種,澆水,等水滲幹了,再驅砬土埋上。光是這一道道程式,一遍遍進行下來,就夠麻煩的了。趁父親用钁刨窩的間隙,我先去挑水。水池距離地有300米,之字形小路。水池兩米見方,用擔杖鉤著水桶,使勁一歪,桶就打滿了,慢慢提上來,挑走。別小看這打水的功夫,我從小就挑水吃,在井裡打水練出來了,儘管多年不幹,畢竟是童子功啊,一下就能提上水來。挑水的鄉親們總忘不了誇我幾句。因為連年輕一些的老鄉,由於平時飲用自來水,不用挑水吃了,這打水的功夫反而生疏了。得用繩子拴住水桶,不然水桶一不小心就掉進水裡。

挑水本身也有技巧。擔杖要扶穩,步伐更要走得穩,不然,水就從桶裡泚出來。把幾片樹葉放進桶裡,擔子晃的時候,就能防止水外溢了。

我挑起來,剛走幾步,一隻水桶就漏了。抓一把土撒進桶裡,再晃晃水桶,水就不漏了。這是最簡易的止漏法。

剛開始,挑了幾趟,肩膀還不感覺疼。十幾趟下來,就有些受不了了。肩頭壓得生疼,不停地換肩,也是越磨越疼。想想父母連走路都艱難的樣子,若不替他們種好,他們還得自己挑水種,那將更加難受。這麼想著,肩膀再疼也就不在乎了,把這塊地澆完,估計挑了三四十擔。父親刨好窩後,把糞一捧一捧地撒進窩裡。我就想,平時總說糞臭,但糞在農民眼裡,肯定是香的。

在撒了糞的窩裡,再放上種子。一個窩放三個,然後一個窩澆一瓢水。澆水的時候,要用水瓢從窩的外圍向裡澆,免得把玉米種衝出來。這是幹活的細節。

就這樣,和父親把這塊地種完的時候,母親早把飯做好了。簡單地洗一下手,大碗喝湯,大口吃菜,感覺飯菜好吃極了。看來,有時候勞累一點其實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