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貿易/消費/租賃

基於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如何調整產業結構論文

基於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如何調整產業結構論文

一、引言

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統計結果,從各國貿易額來看,2011年中國貨物出口額佔世界比重的10.4%,已經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中,工業品的出口比重已經遠遠多於初級產品,只是“雜項製品”和中低技術產品比重仍然較大,影響了出口利潤的實現,而且同發達國家出口產品相比,我國出口結構仍然處於較低層次,具有以量取勝的特點。且我國出口商品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產品比重較低,高新技術產品較少,主要集中在電子產品、計算機裝置、通訊等少數類別。

因此,在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如何調整產業結構、保障產品出口的可持續發展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文獻綜述

張會清、唐海燕(2011)對中國製造業產品內國際分工與生產率之間關係的實證分析表明,產品內國際分工從進口和出口兩方面共同促進了生產率增長,但出口的貢獻更大。李建偉(2010)研究了自由貿易區對技術溢位的內在邏輯關係,發現貿易自由化可以有效增強發展中國家科技創新實力,實現國家整體的動態優勢。陳勇、李小平(2007)利用資料包絡法計算並分析了我國工業行業的技術進步,發現實行對外開放的貿易政策和行業規模擴張的行為確實有利於國家整體技術進步的實現。馬勝偉、何元貴(2010)透過跨期效用函式建立了數理模型來證明技術進步對出口貿易產生影響,並利用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全要素生產率分析結果,透過協整和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發現,技術進步與出口貿易存在協整關係,誤差修正模型中短期國內學者一般都認為FDI促進了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提升了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水平(詹曉寧等,2002)。王良、馮濤(2010)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式對我國30個省份1996年~2007年間的出口貿易技術效率、影響因素及區域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產業結構、要素稟賦、貿易開放度對出口貿易技術效率的提高具有負效應,而外商直接投資透過技術溢位效應、技術進步透過對生產要素的節約及最佳化對我國出口貿易技術效率的提高產生正效應。貿易自由化的支持者認為,出口可以幫助企業達到更高的生產力水平。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智利的貿易自由化獲得了迅速發展。Nina(2002)研究了該時期貿易自由化對智利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發現企業內部生產力的提高得益於進口競爭部門的自由貿易。

綜上所述,貿易自由化既可以透過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直接促進產品出口,也可以透過提升一國技術水平間接促進產品出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利用中國製造業上市企業的相關資料,對貿易自由化與出口之間的關係進行相關研究。

三、實證分析

1.資料選擇。本文選取中國製造業上市企業作為研究物件,在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對產品出口進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從整體上看清我國製造業上市企業的出口現狀,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企業抓住貿易自由化的機遇,採取合理的措施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促進中國製造企業的發展。如要研究全體制造業,不僅相關資料很難查詢,而且計算繁瑣,並無此必要性,因此,本文選取具有相當代表性的上市制造企業作為研究物件,既簡化了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又能說明問題。

2.模型公式:其中,EXPit、IMPit、TFPit分別表示i企業在t時期的出口密集度、進口滲透率和技術進步。DEXi,t-1表示企業上一期的出口狀態,企業當期的出口受到上一期出口狀態的影響,因為企業出口會產生一定的沉沒成本,若企業選擇在下一期繼續出口,則能分擔一部分沉沒成本,一般說來,沉沒成本對出口造成的影響是:本期從事出口的廠商在後期繼續從事出口的機率為0.9(Bugamelli&Infante,2003)。TEC表示企業的技術投入。對技術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技術進步,考慮到資料的可獲得性,本文選擇以技術人員數作為技術投入的代理變數。CON為模型設定的控制變數。

3.行業層面資料。本文所使用的行業層面資料來源於各年的《國家統計年鑑》。為統一行業分類口徑,首先將HS二位碼中的產業統一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體系(GB/T4754-2002)關於製造業的分類中,然後,根據《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體系(GB/T4754-2002)中的43個製造業行業歸併為C0-C9共十個行業,並選取C0-C8共九個行業來測算行業的進口滲透率。

2003年~2010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進口滲透率呈現出先抑後揚的趨勢,拐點出現在2010年,這可能是由於中國與美國、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所致,尤其是2008年~2009年,由於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需求驟減、貿易保護加強,大大阻礙了貿易自由化程序。各行業的進口滲透率存在顯著差異,電子製造業的進口滲透率最高,這與我國在電子等高科技行業的比較劣勢相符,醫藥生物製造業的進口滲透率最低,符合我國大力發展本國醫藥業的情況。

4.出口與非出口企業的統計比較。對於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來說,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為了對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的異質性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本文選取企業總資產、營業收入、技術人員數和全要素生產率等指標進行描述統計,並比較分析。表3給出的是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的`一些統計比較。

出口企業的各項指標值均比非出口企業要高。出口企業的規模(總資產、營業收入)、技術人員數以及生產率水平均值都遠遠高於非出口企業,這說明相對於非出口企業來說,出口企業的規模更大,或者說規模更大的企業更傾向於出口;出口企業對技術的投入更大,更注重提升其技術水平;生產率高的企業也更傾向於選擇進入出口市場。

5.計量結果。本文利用EViews6.1軟體,採取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計量分析。

貿易自由化對產品出口和技術進步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這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產品出口的不斷擴大以及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相一致。貿易自由化的收入增長會促使出口商提升技術,貿易成本的減少增加了出口利潤,促使企業進入出口市場和升級技術(Paula,2011)。在貿易自由化的條件下,產品透過交換會產生技術擴散,並且,在不斷髮展的跨國公司產生的競爭壓力下,企業會加快提高生產效率,加強技術開發和提升技術水平。技術進步對產品出口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這說明我國企業的出口行為存在“自我選擇”效應,即出口市場存在諸如運輸成本、營銷成本等沉沒成本,只有生產率高的企業才能負擔這些沉沒成本,因此,生產率較高的企業更願意進入國外市場,擴大自身市場規模,生產率居中的企業更願意在國內銷售,保持自身競爭力,而生產率最低的企業最終會退出市場,避免虧損的持續發生。這與Bernard和Jensen(1999)等人的研究相一致。

上一期的出口狀態對當期出口有顯著的正影響,因為有過出口經歷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國外市場資訊,從而降低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並且能夠減少沉沒成本的投入,以更好地促進後期出口。控制變數中的企業區位、規模、成立年限、最終控制人性質以及行業特性也都能對出口產生一定的影響,區位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對出口產生正影響,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地理位置也相對較好,處於沿海地區的企業相對於內陸地區更傾向於出口。

模型估計結果顯示,企業規模對產品出口有一定的副作用,這與現實中的情況不同,按理說規模越大的企業,資金以及各種技術投入較多,應該更傾向於出口及提升技術。究其與現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模型中所採用的規模變數是總資產額,剔除了資金、技術投入等因素,規模大並不代表該企業發展好、資金技術投入高,恰恰相反,規模越大的企業冗員越多,經營活力不足,就更傾向於服務國內市場,這也說明了中國製造企業沒有發揮規模經濟效應,規模擴張沒有促進企業的出口,這可能也與中國製造企業的粗放型增長有關。

隨著成立年限的增加,企業不斷髮展壯大,出口也隨之增加;最終控制人性質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對出口產生負影響,但相對而言,國有控股企業比其它型別企業具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優勢,也更容易進入國外市場。控制變數中除了企業規模外,區位、成立年限、最終控制人性質以及行業特性均對技術進步無顯著的影響,企業規模對技術進步有顯著的負影響,這可能是因為規模越大的企業,所需承擔職工工資、管理費用等負擔也重,使其沒有太多的物力、財力來開展研發活動,阻礙了技術水平的提升。

四、研究結論

貿易自由化對產品出口有顯著地促進作用。在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產品出口成本不斷降低,有效促進了出口貿易的發展;透過對國外技術的學習,我國技術水平有了長足發展,增強了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保障出口市場發展。

出口與非出口製造企業確實存在一定差異。出口企業的總資產、營業收入、技術人員數以及生產率水平均值都遠高於非出口企業,這說明出口企業的規模大或者規模大的企業選擇出口;出口企業對技術的投入更大,更注重提升其技術水平;生產率高的企業也更傾向於選擇進入出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