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我喜歡小雞》有什麼教學案例及反思

《我喜歡小雞》有什麼教學案例及反思

一、活動的前期思考

幼兒面臨的挑戰:首先是飼養小雞,孩子們透過與小雞的實際接觸,獲得許多有趣的發現和相關的資訊,更真切地去親近自然、親近生活;其次是孩子們在照料小雞的過程中對小雞表達一種關愛,從關注自我到關注小動物,實現了情感的遷移。

教師面臨的挑戰:如何利用周邊環境和材料幫助孩子們飼養和照料小雞;透過多種活動引發孩子們對小雞的發現、瞭解,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小雞,讓孩子對小雞的關愛之情和研究熱情不斷增長。

二、主題中可開展的活動

參觀養雞場、小雞出殼、小雞吃什麼?可愛的小雞、印腳印、“我喜歡小雞”展示會。

三、活動方案及教學分析

活動目標:初步瞭解小雞出殼的基本過程。

活動資源:小雞出殼VCD,背景音樂,電視機,VCD機;紙箱、布袋等,小雞出殼過程圖;飼養小雞。

活動過程:

1、對小雞出殼已有經驗的交流。

師:“雞寶寶一開始躲在哪裡?”幼:“蛋殼裡。”

師:“雞寶寶是怎樣躲在蛋殼裡的呢?你用動作來試試看。”

幼兒隨著教師的引導語表達自己的認識:有的'幼兒縮起頭,有的抱起腿,有的將身體抱成一團。

(分析:幼兒有過實地參訪的經驗,但未能直接看到小雞出殼的過程,這裡的表達是幼兒的猜測和原有的經驗。)

2、觀看VCD,瞭解小雞出殼的過程。教師邊引導幼兒觀看VCD邊與學生交流小雞出殼過程。

師:“小雞是怎麼從蛋殼裡出來的?”幼:“用嘴啄。”

師:“你來試著做做看。”幼:“小雞是這樣出來的(用動作表示)。”

分析:生動的錄影幫助孩子完整的建立小雞出殼的新經驗。

(3)教師再此引導幼兒觀看VCD,在觀看過程中讓幼兒隨音樂做動作並適時引導。

師:“小雞的翅膀在幹什麼?”幼:“用力氣,想出來。”

師:“小雞兩條腿撐呀撐,想幹什麼?”幼:“站起來。”

(分析:教師在第二次觀看錄影時細緻地引導孩子觀察,透過嘴啄、腳踢等引導幼兒感受小雞出殼的過程。同時給予孩子必要的暗示和引導,讓孩子運用肢體語言,透過親身感受和體驗來理解掌握。)

(4)出示圖片。

師:“這些圖上畫了什麼?”幼:“小雞出來了。”“一個蛋。”“裂開來了。”

教師請幼兒按順序擺放圖片。

(分析:錄影已給幼兒清晰的印象,因此幼兒對圖示的擺放顯得很輕鬆。)

3、幼兒模擬小雞出殼過程。

師:“你想做一隻小雞,從蛋殼裡鑽出來嗎?”(讓幼兒選擇喜歡的材料如紙箱、布袋當蛋殼,往裡鑽,儘量將自己縮起來,並放背景音樂。)

師:“我好像聽到有小雞在啄蛋殼了。”(有幼兒用手敲紙箱。)

師:“哎呀,有小雞從蛋殼裡伸出頭來了。”(幼兒紛紛探出腦袋。)

師:“啊,小雞都出殼了。”(幼兒跳出紙箱拍手笑起來。)

(分析:讓孩子們鑽進紙箱和布袋中模擬小雞出殼的情景,再次用動作來反映他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教師的語言提示暗示了小雞出殼的過程。對小班幼兒而言,動作表達更容易。)

四、活動反思

1、親近自然的活動,讓活動本身具有了生命力。

選擇“我喜歡小雞”作為主題活動,是想讓幼兒更加地親近自然。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儘量將活動設計得更為接近生態環境,這其中包括活動時的場地環境、材料環境、教師的語言環境等。

2、讓孩子在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在主題活動過程中,教師創造了一系列的條件讓孩子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歷史了撫養小雞的真實過程。教師以“小雞是從哪兒來的?”問題引出孩子們更多的問題:“小雞吃什麼呢?雞媽媽怎麼孵小雞?”……從而引領幼兒發現更多的未知奧秘。孩子們由喜愛到深入、持久的關注與探究源於幼兒的興趣,以及幼兒已有的經驗。這種建立在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又幼兒直接參與其中的活動,能夠讓幼兒形成一種對事物深入、持久的關注與探究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