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以藝術品姿態對待人生散文隨筆

以藝術品姿態對待人生散文隨筆

有時候,人就像一張白紙,在你每一次塗鴉之前先想好需要繪畫成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模樣;後來每一次考試,我的草紙永遠是整潔的,因為我像藝術品一樣對待它,之後漸漸養成習慣,慢慢懂得,做人做事不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嗎?要麼別做,要麼做好,哪怕真的無能無力,但是也要做出你該做的...

一年多之前在微博上寫下了這段話,今天突然的翻翻以前的微博,到最後一條,意外的看到了這句話。

原來當初二十歲的我竟然如此心高氣傲;好像世間所有事只有兩種結果“是”或“否”

記得,大一學期結束那年,我們專業禮儀實訓課程考核要求每個小組成員自主策劃一場晚會,以最後展示錄取的效果為最後的期末成績。

當時小組模擬了巴寶莉有限公司十週年慶典晚會,我和同組的一個女生擔任主持人,我另外負責撰寫主持稿,主持稿提前三天這樣就發給了她,上課的時候時不時的提醒她一定要好好看 ,把臺詞記熟,千萬不要到時候臨時抱佛腳;儘管這樣的叮囑,那一次的錄影臺詞她還是沒有記住甚至遺漏了好幾段;由於記憶的不熟透再加上錄製現場氛圍的緊張,她主持的時候一直低著頭讀著稿子,臉上的表情 以及肢體動作都無暇顧及。

影片錄製結束,她看了看錄製效果,和我商量可不可以單獨再和她錄一下,最後上交作業的時候,她會把之前的刪減掉,添增上新錄製的。

當時的我一口否決,以至於被認為不通情理;後來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不重新錄一下,這樣最後影響的也是你自己的學習成績,因為你們是搭檔呀。

我說“我不在乎那點分數,一方面是讓她知道,另一方面也告誡自己,機會永遠只有一次,她生氣也好, 不理解也罷”

現在回頭想想,當時的自己太過於決絕,甚至冷血。

不過,一直相信中國的一句古話“置之死地而後生”,把自己逼到一定的絕地,不留一絲的退路,這樣才能強迫自己付出百分百的精力。

有時候之所以做事不會成功,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努力不夠;給自己留一定的後路,即使認為自己很努力很爭取,最後也會發現往往事半功倍;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少,而是因為在你給自己稍留退路的一剎那,潛意識的那根神經偷偷的埋伏在你的腦海裡,它會在你最疲憊不堪,最想放棄的時刻給自己一個藉口或者無謂的幻想。

朋友L是一個孤兒,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以前是小學校長,退休之後每個月有幾千塊錢的退休金,爺爺每年會從退休金裡拿出一半作為他一年的生活費。

他自小就比較懂事,比同齡人更成熟能吃苦;高中在暑假的'時間裡,做過工地上的工人,在炎熱的夏季,酷暑難耐,他和三四十歲的大爺們在工地上挑磚頭,扛一袋一袋重重的水泥,住那種工地上臨時搭建的簡陋帳篷;

高中畢業的那年暑假,他獨自找家教,家裡的人說“你一個高中生,大學文憑都沒有,人家怎麼可能用你”,但是他卻在那個暑假做到了月入近萬;後來別人看他乾的很好,建議他自己開個家教中心,他們跟著一起幹,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

上了大學,他比同齡人更加用心,在老師的辦公室裡學習機械製圖,沒有課的時候一整天都坐在電腦前練習製圖,那一張張圖紙壘起來有半米多高; 那一年他總是最早來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關燈,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專利,第二個,第三個...第一個發明,第二個發明, 第三個發明;後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很多人都好奇,他一個沒有畢業的大學生,怎麼會接到外面企業的單子,卻不知道當他熬夜為顧客趕單的時候,常受到一些不守信譽顧客的毀約 ;很多人羨慕他有幸得到老師的指導,有好的平臺,卻不知道當初的他是不被看好的那個,,,

不少的辦公室學習的學生來了又走,一批又一批;唯獨他一直沒有離開過...

曾見過他在最無助,最孤立難援的日子裡,因為過大的壓力失聲痛哭;那一瞬間,滿滿的心疼,滿滿的感傷...

每個人就像一粒米,可以有各種形態--埋進土裡就是種子,遇水加熱就是米飯,掉進臭水溝就成了爛泥。

好的品性,就像一片溫純的土地,能讓這粒米變成一顆種子,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好的生命;而壞的品性就會想一潭臭水,會把這粒米漚爛,腐壞,不滿細菌,臭不可聞...

同樣的一個人,在高的品性要求裡,會越來越美好,大氣剛毅;反之,則可能變得墮落而鄙俗...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像對待藝術品一樣去對待,抱著一顆賞心悅目的姿態;回首一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