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歷史文化簡介
四川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川歷史文化簡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川歷史文化簡介 1
蜀文化從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興起,在距今2500前的東周時期,由於巴文化的興起,逐漸融匯為巴蜀文化,擴大為巴蜀大文化體。至秦漢時期,巴蜀文化又逐漸融匯入中華文化之中。
遠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考古文化,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舉世聞名的廣漢三星堆古城遺址,是目前面積最大的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掘表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鳥頭形勺等器形為代表的這類文化遺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體系的一支新文化。”從而證明,遠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與中原文化有別的、地方特色濃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古蜀文化是一個影響範圍較為寬廣的地域文化,它是由一個“中心”、四個“板塊”構成的,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橋)為中心,並由成都平原、漢中盆地、秦嶺地區和蝸江上游四個部所組成,它在江漢與二里頭夏文化相遇,在陝南與商文化相遇,在渭濱與周文化相遇。
古蜀先民創造了光燦奪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時期的代表。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發揮著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僅有的奇蹟。而色彩豔麗的蜀繡蜀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閒適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現,有些還被視為中國文化的象徵。
蜀文化的發展,使四川文人薈萃,英才輩出,中國已故川籍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寫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產楊雄與相如。詩人從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蘇”。除詩中所提到的教育家文翁、詞賦家楊雄、司馬相如、詩人李白、文學家蘇軾以外,中國古代大詩人杜甫、陸游、黃庭堅等都在四川長期生活過。杜甫詩作的三分之一創作於四川。
文學創作的繁榮,帶動了四川古代印刷業的發展。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四川成都的印刷業就與京城長安齊名,成為全國最繁榮、最重要的印刷中心。到宋代,四川的雕版印書業就進入了黃金時期,有“宋時蜀刻甲天下”的記載。
四川歷史文化簡介 2
四川也被稱為“天府之國”。歷史文化悠久,名山大川眾多。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傳承,使四川的人文風貌和特色既獨特又融合,呈現出豐富多彩、奇特的`文化特色。川菜以麻辣聞名天下,川劇變臉深人人心,人文薈萃,蜀地風流。
四川的人類活動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在四川東部的巫山縣大廟(現屬重慶市),科學家們發現了距今202—204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在川中的資陽縣,出土了著名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在川東的銅梁縣(現屬重慶市)、川中的資陽鯉魚橋、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漢源縣,發現了大量古人遺留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獸類遺骨,時代大致在幾十萬年到一二萬年前。這些考古遺存和遺蹟,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勞動的最早的證據。
大約一萬年前,四川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從東部長江三峽到西部甘孜、阿壩,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如磨光石、陶器、牲畜遺存廣泛分佈在四川全境。到目前為止,已發現200多處遺址,表明新石器時代革命的種子已經遍佈巴山蜀水。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遺址有巫山(現屬重慶市)大溪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這裡有密集的聚落、大量的拋光石器、陶器、動物遺物和工藝品,表明新石器時代已達到鼎盛時期。由於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高度發展,川西平原腹地的文明要素逐漸形成。大約4000年前,早期的城市出現了廣漢三星故地,原始形態的刻劃文字和青銅器,一個古文明中心於那時在四川誕生。
四川在中國古史傳說裡佔有重要地位。據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古文獻還記載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區和川東重慶治水。也有文獻說大禹生於西川石紐,地在今北川縣。這些都是遠古四川與中國各地存在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的證據。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羌族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
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蜀”。
大約在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開明九世遷都至成都。戰國時期,秦國兼併了蜀國,設立了蜀郡。
西漢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巴、蜀二郡劃入全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割據四川,後為劉備所滅。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建都成都,263年滅於曹魏。
265年四川歸西晉王朝統治。306年李雄起義成功,攻克成都,建立大成國。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南北朝時,歸南朝統治。
隋文帝時期,四川西部高原和臨近雲南的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拓。618年唐朝建立後,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965年歸宋朝統治,置川陝路。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今川地區分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臺)、利州(今廣元)、夔州(今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
唐代,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西道;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將成都定為省會。
除清兵入川時,南充市閬中縣為四川臨時省會十餘年省名至今未變。截止2008年底,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4個自治區、4522個鄉鎮、239個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