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與城市化》全章教學案例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割槽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2、功能分割槽
(1)形成:
(2)功能分割槽的特點:
①功能區之間無明確的界線
②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型別的用地。
3.幾種常見的功能區
(1)住宅區
①地位:住宅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
②分化:中高階住宅區和低階住宅區
中高階住宅區低階住宅區
佈局區位城市的外緣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房屋面積較大(有的是獨立庭院)狹小(擁擠密集)
環境優美較差
配套公共設施齊全(如學校、醫院、商店和綠地等)不齊全
(2)商業區
①形成:
②分佈特點:
③商業區分佈應遵循的主要原則:市場最 優、交通最優
④中心商務區(CBD):
分佈:
功能:
(3)工業區
①形成:
②佈局特點:
第2課時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新課引入)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城市內部,部位不同,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並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區;而不同的功能區的分佈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今天我們將要來探討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佈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承轉)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功能區在空間的分佈與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城市地域結構模式”的知識。
(2)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讓學生自行閱讀即可)
結構模式特點成因示意圖
同心圓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閱讀思考)請同學們閱讀P21—2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並完成下表:
(歸納)有時間的話也只做適當講解分析即可
結構模式特點成因示意圖
同心圓
模式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的功能區圍繞市中心呈同心圓狀平原地形,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充套件而成圖2.6a
扇形
模式城市各功能區沿著交通線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擴充套件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圖2.6b
多核心
模式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種功能區,並由它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充套件,原有市中心區由於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使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圖2.6c
(過渡)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我們接下來學習“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因素”。
2、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因素: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承轉)城市裡各種功能的活動都要佔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應是有限的,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每一塊土地用於哪一種活動,主要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也就是地租的高低。而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地域結構的主要因素,其對於土地利用來說,就是地租的高低。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遠近兩個方面。
(1)經濟因素(地租):主要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遠近
(讀圖思考)請同學們讀P23圖2.7“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並完成P23“讀圖思考”。
(點撥)
1、商業用地的付租能力隨距市中心的距離遠近變化最快,住宅用地其次,工業用地變化最慢。
2、OA處應為商業區,AB處應為住宅區,BC處應為工業區。
(講解、分析、歸納)
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
用地要求佔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費群體佔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購物工業生產佔地較大,地租佔成本的比例很高
受距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因而位於距市中心最近的OA區,在OA區商業支付的租金最高較小。因而位於距市中心較近的AB區,介於商業區和住宅區之間 較小。在距市中心最遠BC區只有工業出的租金最高
(承轉)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除了我們剛學到的距離市中心遠近的影響外,還會受交通便捷程度的影響。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通達度)
(提問)請同學們判斷下面三種“交通區位”的“通達度”與“租多高低”。
區位通達度租金
市中心(有多條道路穿過)
從市中心延伸出來的主要公路的兩邊和公路的交會處
遠離公路的地區
(講解、分析、歸納)
區位通達度租金
市中心(有多條道路穿過)最高最高
從市中心延伸出來的主要公路的兩邊和公路的交會處較高較高
遠離公路的地區較低較低
(過渡)在實際生活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並非完全按照這一經濟規律呈現,而是更具複雜性。這說明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讀圖思考)請同學們讀P23圖2.8“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舉例”,思考: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因素,除經濟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
(學生回答後,講解、分析、歸納)
(2)其他因素:
①收入(工資水平)——形成不同級別住宅區的常見原因。
有 能力支付昂貴租金和選擇最佳居住環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階住宅區。
②知名度:——城市內某些地區在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具有很高的聲譽,這往往會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場建在該處,以提高其知名度。
③民族與宗教:——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區域內,如果某個種族或宗教團體佔優勢,就可能形成種族聚居區。如紐約市的唐人街、哈林區、小義大利區等。(引導學生案例探究“案例1:紐約市的少數民族區”,並強調:案例1說明民族在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中的作用,這也反映出了地域文化對城市地域的影響。)
④歷史因素:——城市的建築物和街道設計可以維持久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日後的功能分割槽有著深遠的影響。
(過渡)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它也逐漸發展變化。
3、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閱讀思考)請同學們閱讀P24中間的一段文字,完成下表:
城市發展的初期城市發展的中後期
城市的地域範圍
各類功能用地的關係
工業發展方向
原因分析
(學生回答後,講解、分析、歸納)
城市發展的初期城市發展的中後期
城市的地域範圍狹小擴大
各類功能用地的關係混雜佈置,無明確功能分異分異明顯
工業發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業的自然團聚市區的工廠企業紛紛外遷
原因分析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引起為降低成本、保護環境
(過渡)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裡。怎樣使城市結構合理化是城市規劃的著眼點。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我們要注意各功能區之間的相互關係,合理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能使各功能區之間既相互聯絡又避免相互干擾。
(活動探究)請同學們自主探究P24“活動”
(點撥)方案二較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這種城市地域結構居住密度較大,居住環境不易改善,條件差;職工上下班時交通擁擠;其次,我國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居住用地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工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汙染物會對位於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產生影響和汙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較好;分散居住可以緩解交通壓力;外圍的.居住用地可以與工業區之間建立衛生防護帶,減輕工業用地對居住用地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等。
(學生回答後,講解、分析、歸納)
三、城市的合理規劃
1、關鍵:處理好居住區和工業區之間的關係。
2、居住區和其他工作地點之間應有:
(1)便捷的交通聯絡(為了方便職工的上下班)
(2) 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佈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
(3)衛生防護帶
【課堂小結】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地租),著重學習了影響地租高低的交通通達度和距市中心遠近兩大方面,當然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除了經濟因素這一主要因素外,還有收入水平、知名度、民族與宗教、歷史因素等;還知道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的,並探討了有關城市的合理規劃。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概念:
(2)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2、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因素: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經濟因素(地租):主要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遠近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通達度)
(2)其他因素:
①收入(工資水平)
②知名度:
③民族與宗教:
④歷史因素:
3、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三、城市的合理規劃
1、關鍵:處理好居住區和工業區之間的關係。
2、居住區和其他工作地點之間應有:
(1)便捷的交通聯絡(為了方便職工的上下班)
(2)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佈置在居住區 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
(3)衛生防護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