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初中語文《醜小鴨》教學敘事敘事

初中語文《醜小鴨》教學敘事敘事

在上課前一個學生問道:老師,我覺得醜小鴨一直在逃避啊,並沒有書上說的始終不屈地奮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七年級下冊閱讀提示中這樣說:“作者筆下的這隻醜小鴨,處處擠,受嘲笑,受打擊。但他並沒有絕望,也沒淪,而是始終不屈地奮鬥,終於變成了一隻高貴的天鵝。這一切緣於他心中那一份恆夢想。你我都能成為一隻天鵝,你會成功的……”)

細讀本文,的確不禁要問:作品是在講一隻醜小鴨如何經過“不屈地奮鬥”最終成為天鵝的故事嗎?

《醜小鴨》這篇童話作品的主人公事實上是一隻美麗的天鵝,只因他生在鴨場裡,出生時個頭和別的小鴨比“實在太大”,顯得與眾不同,就被鴨子和其他動物認為長得“醜陋”。於是“處處挨啄、被排擠、被訕笑”、“成了全體雞鴨的嘲笑物件”,直到最後被趕出門。醜小鴨在野鴨、大雁、母雞、雄貓、獵狗等看來同樣“醜陋”,因而還是受鄙視。受盡了“不幸和苦難”。即使如此,他還是希望到水裡遊一遊,看到一群漂亮的天鵝,他本能地感到莫名的興奮,有一種飛向他們的渴望。他飛到水裡,向這些高貴的鳥兒游去,這時他才從水中的倒影中發現,自己原來是一隻天鵝!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著重敘述和描寫的是醜小鴨因為“醜陋”受到動物們的排擠、嘲笑,以及這種排擠、嘲笑所帶給他的悲哀、沮喪、難過和自卑。面對“打擊”,醜小鴨所做的只是沉默、忍受和逃避,如:“只要別的鴨兒准許他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他就很滿意了。看不出什麼“奮鬥”的願望和行動。這難怪讓人懷疑閱讀提示中所說的話。閱讀提示或許僅僅是依據某種思維定勢所作出推論,那就是:在惡劣的環境中或者是在逆境中,“醜小鴨”唯有透過“艱苦的奮鬥”才可能變成美麗、高貴的“天鵝”。

而事實是“醜小鴨”本身就是一隻天鵝。

那麼,作者在《醜小鴨》這個作品作者到底想要表達什呢? 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方案。並將這個問題交給了學生。

我的第一個問題從: “醜小鴨醜嗎?”開始。(括號中是教師和學生的總結。)

1.“醜小鴨醜嗎?”

學生說:“當然醜,書中有很明確的描寫。”學生說:“老師,他本來就是一隻天鵝。只是和那些雞鴨長的不同而已,不同能算醜嗎?

2.“醜小鴨遭到哪些打擊和歧視?在這些打擊面前,醜小鴨報著什麼樣的態度?

(打擊:挨啄、排擠、訕笑,女傭踢他、差點被獵人打死,受嚴冬折磨……態度:沉默、忍受、逃避)

3.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待遇?

( 因為長的“醜”,因為“與眾不同”。)

4.我們知道哪些“與眾不同”的人嗎?

(文森特·梵高、貝多芬、普希金……歷史上有很多這樣“與眾不同”的人,看看他們生活的經歷就可以知道他們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可是,往往卻是這樣的人為社會創造出了不可估量的財富。他們的學說、他們的作品,甚至他們的言行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也許外表他們是不美的、醜陋的,可是又有誰會說他們不美呢?)

5.討論安徒生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聯絡當時的背景,作者當時寫的許多作品受到不公正的批評。安徒生曾在日記裡寫道:“寫這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轉一點。”這就是《醜小鴨》。安徒生是在用這個作品安慰和鼓勵自己。堅信,他的才華最終會得到世人的認可。就像我們常說的那樣: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假如我們身邊有這樣的“與眾不同”,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呢?

(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中是經常會出現的。特別是一些天才人物,比如剛才提到的梵高就是個典型,當他們還沒有被發現之前,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相反卻被看做是“醜”甚至是“邪惡”,遭到社會的歧視和人們的冷遇。我們是不是也要重蹈人們的覆轍呢?)

假如“我”是“與眾不同”的人,又該怎樣面對那些嘲笑、譏諷和打擊呢?

(在生存的環境中,許多“與眾不同”的人命運多舛。而經過苦難活下來的,經過時間考驗的,便像“醜小鴨”那樣最終現出“天鵝”的本來面貌,光芒四射。或許只有經歷了這樣的磨難,他們才更加有魅力。)

對於上面幾個問題的討論,可想而知當時的'課堂是多麼的“熱鬧非凡”。相對平時的教學那可真是一團糟。可是我卻有了前所未有的體會和收穫:我的學生是“與眾不同”的。

很多時候都會有學生提出與教材中不同的觀點,很多時候我會說,就按書上說的做。

可是我的內心卻又有總某種東西蠢蠢欲動著。其實這是每一堂都有的思緒,那就是希望有學生能有不同的觀點提出來。這至少意味著他們在思考,他們在運用所學過的、經歷過的東西思考。而他們思考的過程就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過程,就是知識儲備的過程,就是為他們將來的價值體現提供可能的過程,就是長大的過程。

我常想:一定要將他們圈在一定的圈內嗎?就像孫悟空給唐僧劃的那個圈一樣?難道就只有那個圈是安全的?

事實上,那個圈並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