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讀《學生與教師的關係》讀後感
讀完《學生與教師的關係》一文,我認為,師生關係是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係維繫下進行的,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保證。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認為,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的,人都是有感情的。當學生透過觀察、體驗,從內心深處感到教師是真心愛護他,為他操心時,是不會無動於衷的。一方面,他們會把自己的愛回報給老師,從感情上縮短師生的距離。另一方面,師愛又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橋樑。
學生越能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就越加信任老師。老師的教育就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卻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的付出。教師給學生以愛,既要一視同仁,又要有所傾斜,--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頑童。是的,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
原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的確如此,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熱愛學生不僅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同時也是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的前提。
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的基礎。教師真摯地愛學生,就能對學生尊重、寬容、理解和信任,師生之間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而當學生犯錯,教師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時,如果缺少對學生的寬容、尊重、循循善誘,而是一味訓斥、挖苦,或是大發脾氣、變相體罰,學生就會口服心不服,甚至產生了消極、對抗的心理,當然也就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常言道“琢玉首先要愛玉,育人首先要愛生”,熱愛學生是教好學生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用真摯的情感溫暖學生,這樣就可以直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成功實現教育目標。
熱愛學生,親近學生,可以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融洽師生的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因素。師愛是一種理智的高尚的情感,是把具有不同的思想、知識、性格的師生聯絡起來去共同實現教育目標的情感因素。師愛是感化的源泉,更是轉化的動力。
那麼,如何用愛去開啟學生的心靈窗戶呢?
首先,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其次要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許多調查表明,學生最希望教師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公正客觀”被視為理想的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因為公正是孩子信任教師的基礎,讀後感《每週一讀讀後感》。
第三,愛學生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創造精神。應該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
第四,用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因為微笑是師生情感的“保溫瓶”,能使學生“敬”而“畏”。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今年寒假,在家裡通讀了《每週一讀》這本雜誌,感慨頗深,特別是教育學家阿莫納什維利的《教育者的十條箴言》,讓我反覆誦讀,在每一遍讀的過程當中都有了新的體會與認識。
是啊,教育是需要耐心的。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著,我該怎樣面對這樣的學生。
我一貫認為,我是有一定教育情懷和教育耐心的人。我會滿懷信心、滿腔激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去說服、改變一個我認為應該說教的學生。而且,每一次經過耐心的談心、交流,學生都有所表示、有所改變,至少當面的表現,會讓我產生成就感的滿足,做教師的尊嚴此時會體現出來了。因為,改變一個人是何等艱難的事情,我相信改變困難學生工作的反覆性。
但是,最近我發現,有些學生生來要與你作對似的。強烈的逆反心理,是誰都不敢說他一個不是,甚至包括家長。逆反心理可以理解的,少年輕狂也可以理解。但是,一次又一次無效的教育結局,真的會消磨你的耐心。不由得要衝學生髮火,甚至產生厭惡學生的情緒。真的很厭惡,不想見到他。我想,學生是不是想到,自己的.所為已經傷及了老師的自尊?學生強烈地維護自己的尊嚴,也許從來就沒有想過別人的尊嚴。我經常聽老師說過:對學生100個好,他沒有感覺,如果又一次哪怕是不經意的話傷及人家的自尊,他就不得了。所以,教育工作的“高危性”很顯見了。
但是,這樣的學生還是要面對,坐在你的眼皮底下,你再生氣、再痛心,他不會有感覺的。所以只能拿別人的過錯來折磨自己——這很划不來。我一直相信,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的作用頂多佔三分之一的份額,還有三分之二的份額應該是個人的天分和家庭、社會教育。(所以,千萬別說:清華、北大是老師培養的結果的話)。有的人生來不是接受學校教育的材料,或許就是工讀學校教育的物件。但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成龍、成鳳,都能上大學而成才。其實,過頭的期望往往使孩子連一個合格的公民都做不好。應試教育的結局往往是“不成龍便成了蟲”。可是,誰有辦法改變教育的現狀呢?學生你是開除不了的,我們只有面對這樣一群也許不是學校教育物件的物件。現代的中學教育承載了太多、太重的責任呀!做老師能不累嗎?
苦吧、累吧,我們還必須去做,要想做好,也只有戴著鐐銬跳舞,也只有在“痛苦”的奮鬥中品賞“快樂”。大凡有成就的教師,都在過著這種“痛快”的生活。面對頑劣不化的學生,只有付出更多的耐心,儘量地走進人家的心靈世界,“以心靈贏得心靈”(李鎮西語)。幫助他們找到並發展自己內心深處真、善、美一面,減少或消滅內心世界假、惡、醜的一面。關鍵不只是說教,而是跟蹤其行為的改變。不要急功近利,要有“持久戰”的準備。不要想立即到教師尊嚴的回報,而只管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有智慧地付出,教師最終收穫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長,而主要是個人的成長。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考驗教育耐心和情懷的時候。誰越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熱愛學生,誰就會越勞累、越困惑、越煎熬,同是越可能成功。
其實,我認為,在對待後進生中,耐心才是最重要的。 “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既然這樣,轉化後進生又豈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常聽見老師對學習困難學生嚷道:“都說過幾遍了,還不會麼?”冷靜下來,我們其實很容易理解:如果說一遍就管用,恐怕學校中就不會出現後進生了。所以這時候,耐心就顯得猶為重要了。 耐心等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後進了,是因為以前的學習問題如雪球越滾越大,日積月累形成的,那麼化雪過程當然也需要一個時間。 耐心指導,給孩子搭梯建橋。對於學習後進的學生,我們要轉化他,要解決兩個實際的問題,拾起從前丟下的芝麻,揀起現在的西瓜。西瓜和芝麻要兼得,必須在芝麻和西瓜之間搭橋建梯。當我們一味指責孩子什麼也不會時,是不是應該想想我們應該做的而沒做。說第一遍,他不會,我們就應該說第二遍,第三遍……一直到會為止。可是我們平時總是抱怨學生沒有聽進去,好象他們一個個都是過目不忘、過耳不失的天才、神通。 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這正是耐心的一種深刻的體現。教師擔當的是教書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當然不可能輕鬆完成。 所以,當自己面對後進生的頑固不化就要火從口出、恨從手洩時,提醒自己,再給他講一遍。當自己面對後進生出現反覆就要灰心喪氣、甩手不幹時,提醒自己,再給他明一番理。
教師是塑造心靈的事業,因而是神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