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研究論文
0 前 言。
隨著國家經濟地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國家現在已經步入了城鎮化的行列,許多人都想向城市進發。城鎮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導致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也在不斷地進行改變,並且速度越來越快。許多人湧向城市,導致城市的模式、結構都必須進行極大地改變,城市中的建築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大型建築和高層建築佔據了城市的建築行業,但是大型建築和高層建築對於城市環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於環境的影響越來越重要。
環境是一個建築的必須部分,每一座建築都有自己特定、獨立的建築環境和空間,環境是一個建築的生存空間,每一座建築都需要和其進行連線、聯絡,要達到協調。在進行建築設計時要考慮到環境的影響,要重視環境和城市意識,按照這樣的理念進行設計,所建造出來的建築就會和環境達到一種和諧,給人們一個完美的視覺形象,另外這樣設計出來的建築自生價值也會得到相應地提高。
1 建築設計。
環境是人們生存的根本,人就是環境中的人,而環境是人的環境,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建築所需要的形式卻是環境和人兩者共同需要的形式。在建築的設計中人與環境主宰著其全部內容,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建築設計。但是在建築設計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困惑著大家,那就是人與環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兩者之間到底是人占主導地位主宰著環境,還是環境佔據著主導地位影響著人? 其實人是處在空間之中,環境也是處在空間之中,兩者之間是相互的,兩者之間的互動表現為刺激和效應,效應是一種滿足人的需求,這是一種必須存在的。
需求是人在透過刺激以後的一種心理活動,這種需求是人的一種外在的變現,是對於活動空間的一種推移現象,這就是人所需要的行為,沒有辦法進行改變。刺激與效應兩者之間是相互制約,但是卻又相輔相成的兩種狀況。建築設計是對於室內空間的一種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和美觀的要求,同時在進行設計時還要注意其外部形體,在外部形體上還要具有一定的特殊風格狀態,還必須在其特殊風格下注意與周圍環境、城市的文脈以及城市的總體建築控制規劃進行相互的協調,這是一種相互協調出來的結果。這種結果導致一種新的觀念進入了建築設計師和人們的生活之中。從此以後建築逐漸成為一種空間,一種相互聯絡的空間。
但是什麼是空間? 空間的概念又是什麼呢? 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馮紀忠教授在進行授課時這樣提出過: 建築是空間,並且以茶壺作為例子進行比較,茶壺的壺身是一個大的空間,壺嘴是一個小的空間。空間這一詞是在近百年才用於建築設計中,從此以後,在進行城市設計時,空間便移植到城市當中,使城市成為一種城市空間……但是一直以來,西方人看待建築一直是當作一個實體進行看待,是一種塑造的實體,而建築設計師就如一個雕塑家,在對建築如對雕像般進行著建築物本身的刻畫。20 世紀末,在建築界發生了一場革命,人們看見了一種原先看不見的“空間”,這種現象的發現使得建築設計師們以前的理念直接轟然倒塌,這種感覺就如同突然之間發現整個世界中的一切突然之間全部“黑白顛倒”了。在我國,建築設計師們從來就沒有把建築單體當作一個主體來進行刻畫,中國建築設計師的目光以及注意力一直都是在群體建築上,李允銖曾經在《華夏意匠》中講到: “中國的建築是在平面上展開的”,中國的建築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考慮的往往是建築與建築之間的“院落”.我國古代的建築,是以 “院”為中心的組織單座建築,“院”是建築的一個基本組成單元,然後有許多個院落組成一個建築群,所謂“無院不成群”,但是每一個院落的空間感受都是不同的,若干個院落組成的建築群也會給人們產生一種豐富多彩的建築空間效果。西方的建築設計師們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建築物單體本身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對單體建築本身進行刻畫、塑造上,所以西方的建築物單體本身的複雜程度要比我國複雜的多。還有這樣一個方面的原因,我國是建立城市最早的國家,也是最早對城市空間進行設計的國家,因此,我國很早就將主要精力放在這種建築與建築上,建設一種整體空間協調的建築。西方的建築設計師們這樣教授我們空間的理論: 這是一種圖底關係。將房子當作實體,周圍的環境作為底,我們就只能看得見房子; 但是如果我們將房子看作底,房子周圍的形狀就出現了,這就是空間。
2 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是一種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後出現的一種理念,環境藝術具有很大的範疇,它的綜合性很強,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藝術構造方案的綜合計劃,其中包含了環境與設施計劃、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計劃、材料與色彩計劃、採光與布光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它的變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相對於建築來說更為巨大,規劃得更為廣泛,比工程更有感情,賦予環境一種感情,使得環境為人們進行服務。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愛管閒事的藝術,一種無所不包的藝術。環境藝術設計對於環境的一種保護、影響能力與人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新興的學科,它是在二戰以後才逐漸得到重視,首先在歐美那邊得到重視,它是基於 20 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科學、經濟、藝術三者結合的產物。環境藝術設計一步就把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作為一個整體統一了起來。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載體和體現者就是建築。對於環境來說,建築更側重其自身跟第一環境的關係,因此,環境藝術設計跟建築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環境藝術設計師跟建築設計師兩者之間有著不同的分工,但是也暴露出來兩者之間的缺陷,只有將兩者進行一個完美的統一,環境藝術才算是一種成功。
3 基於環境保護理唸的建築設計的宏觀思路。
3. 1 基於保護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築設計策略。
建築是一種廣泛的、大型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這是從物質用量和能量用量方面來進行分析。建築活動是一種人與自然的作用過程,建築的營建和使用,是一種為了獲得區域性的小環境的過程,與此同時,如果沒有一種保護自然、利用自然資源和維護自然的整體系統的持續觀念,就會使得自然環境進行一種退化和惡化,使得可以使用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少。自然環境的退化和惡化會導致以後的建築沒有地方施工,人們就不會獲得一種區域性的、可使用的小的空間。所以,在進行建築設計是要注意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環境,要以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環境質量、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產生一種人為不可控的變異和退化,合理利用自然、利用資源、減少或者消除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利用人類生命活動等方面作為建築設計的核心來做,這種做法是對人們所在的生活空間、生活環境的一種負責。在巨型建築設計時還要基於環境保護,基於環境保護的建築設計主要是在保護自然、利用自然兩個方面採取一種靈活的、多樣的、系統綜合的方法以及策略,進行一種整合性的設計。
3. 2 基於利用可再生資源的建築設計策略。
建築是一種有著壽命限制的物質產物,建築的壽命是由能量和物質進行支配,能量和物質是建築壽命的保障。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進行迴圈利用的,另一種是有限的。建築的本身是一種材料、能量、環境系統的合成,建築設計中的材料應該為迴圈狀態的。自然界的許多資源是有限的,開採一點就少一點,而建築並不是一個永久存在的物質,它是一種有壽命的物質,因此,在進行建築設計時,設計師們應該多采用可以迴圈利用的物質、能量材料。在進行建築設計時,建築設計師們應該透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在進行建築的壽命以及和環境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後將物質與能量等材料資源進行一個重組,在進行材料的選擇以及應用上應該注意自然的利用,儘量地採用可以迴圈利用的材料資源,儘量少用那些不可再生的資源進行建築的建造。這樣的選擇可以對自然環境減輕一些不必要的負擔。要以減少建築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迫與影響作為材料選擇的前提。
3. 3 基於環境保護思想的生態建築設計內涵。
人與自然是一種相互依附的關係,人依靠著環境來進行生活,而環境因為有人才充滿了活力與動力,因此,生態學就強調著人與自然共生和資源再生的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建築跟環境是一種和諧的有機結合體,在進行建築設計時應該注意環境的問題,在進行建築小空間的創造時應該處理好整體與區域性、建築與自然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更要對建築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著重地保護,如果建築周圍的環境遭受到損壞,那麼這個建築也就沒有了建造的必要。生態建築的建造依賴著許多相關技術及其組合,是一種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生態建築的最高層次是建築迴歸自然、親近自然,使得建築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建築與自然兩者之間渾然天成。但是建築本身是一種人為的建築,要達到迴歸自然的程度一定要採用技術、材料,因此,無論在採用任何材料以及技術時,一定要立足於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再利用、再迴圈等幾個方面。試問一個周圍環境非常惡劣的建築有人願意去住麼? 因此,在進行建築的設計時一定要注意上述要求,立足於環境保護。
4 建築設計與環境藝術的關係。
建築是一個整體,但是它也只是環境中的一個部分,它只是環境中的一個裝飾,因此,在進行建築時要注意周圍的環境,與周圍的環境達到協調。建築美其實就是一種建築服從於周圍的環境所產生的一種美,建築服從周圍環境,與周圍的環境達到一個協調,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建築美。建築是一個人為建造的不可移動的物質,而環境卻是一個不可改變的環境,因此,只能是在建築的設計時使建築藉助於周圍的環境,不能使環境藉助於建築。建築藉助周圍的環境進行恰當、和諧地佈局才可以獲得完美的造型表現。自然環境中綠色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和易修建的特點也使其在營造建築外部空間環境中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也是建築在環境中易於融合的一種原因。環境有其獨特的地域性,因此,地域景觀建築的外部空間環境不僅與建築的形象有關,還與建築旁邊室外的綠色景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藉助於周圍空間的環境的特殊性以及特定性是建築藝術跟其他藝術之間的最大區別,是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人們的生長環境以及生活環境還有各個名族的不同文化氛圍都會導致環境的地域性不同,導致建築周圍的環境植被產生巨大的差異。因此,透過建築跟周圍自然環境的緊密結合就會反映出來不同的自然地域景觀,還能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來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雖然現代的社會、資訊資源共享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趨向達到一個大同小異的情況,使得建築風格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種同化,這種現象導致建築的風格居於一個統一,但是周圍的自然景觀卻是分別建築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迥異的室外建築風格給城市的風貌帶來了不一樣的一種人文視覺景觀,也給建築增添了不一樣的風采。因為室外景觀的不易消融的特點,依據室外景觀跟建築的完美結合就造成了一棟建築以及一個城市最不容易造成磨滅的一種獨特印記。
從城市的區域規劃出發,進行城市建築與整個大環境是一種和諧的結合。建築是一個具有整體輪廓的物質,從建築的整體輪廓與整個大環境進行一種緊密地結合,並與周圍現有的建築進行一個交相呼應,在立面的設計上進行一種虛實對比,在色彩的處理上與整個大環境的`格調進行一個相互協調,從流線上來符合環境的肌理; 從人的角度進行分析,就要對人的感覺方面進行出發,想象建築區域性內的小環境的處理,並透過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的感受來進行空間的塑造,“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 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 物質和能量) 或作用的總和。”環境問題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複合並且複雜的問題,因此,環境問題的可變性也就決定了“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是我們人類即自然界的產物本身賴以生存的基礎”.人的存在是自然界的恩賜,但是人同樣也是也是一種對於自然界的恩賜。沒有自然界的存在就沒有人類的存在,沒有人類的存在自然界就會沒有一絲的活力。
因此,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續都可以當作是依賴自然界所饋贈的給養,同時,自然界也只有被納入到人的生活軌跡中,才能成為人的現實生活要素。人類進行建築的一系列的活動就是一種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創造性勞動,這是一種毫無疑問的具有明顯實用功能目的,但是同時也兼具審美意識和精神情趣的勞動工作。
建築藝術的主要工作是透過空間實體的造型和結構安排、各門相關藝術的結合、同自然環境的關係等發揮審美功能,也透過合理的實用功能以及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其藝術水平的顯示。建築的造型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其中蘊含著環境藝術設計的情感在裡面,以形式美給人一種感官上的愉快。但是不管建築設計的多美,建築的外觀也非常漂亮,但是建築周圍的環境卻是一團糟,那麼也不會給人產生一種美感。建築設計是為了實用,建築的實用性影響著建築的審美觀。建築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往往決定著人們感官上的美與醜的品論,因此,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使用意義。一座華貴高大的樓房,如果風一吹就倒,那麼無論這座樓房的外觀建造的如何美麗,但是住在裡面的人們也不會感覺這座樓房美麗。
5 結 語。
現在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已經得到了提高,經濟水平的提高導致我國城市化在快速地推進,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內的住房得到一個高速的發展。
人們不需要再為經濟發愁就會追求其他別的方面,因此,對於住房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增加。我國的生態建設的發展也需要儘快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在進行城市發展是一個要遵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可持續發展為建造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築、環境與科技的和諧統一。在進行建築選址時,一定要有著具體的規劃,做出來的規劃一定要合理; 在進行建築材料選擇時,一定要多采用可以迴圈利用的材料,以節能為建造目的;建築的環境要舒適、功能要靈活多樣。另外建築要以使用為建造目標,建造一種美觀、實用、不影響環境的建築。
參 考 文 獻:
[1] 範金麗。 淺談建築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係[J]. 門窗,2014,8( 176) .
[2] 徐敏利。 淺談建築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係[J]. 門窗,2013,7( 2) : 275.
[3] 白吉。 力倪。 海濤。 淺談建築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係[J].民營科技,2011,17( 4)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