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新理念》的讀書報告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大凡有思想、很健康的人,大都有一種很強烈的被人欣賞,被人尊重的情緒。作為從事教育的我們要經常給學生一個善意的微笑,給學生一個靈動的眼神,給學生一句真誠的讚美,給學生一個關注的點頭……
尊重是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最大的需要是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是一種不卑不亢的處世態度,是一種自尊、尊人的為人方式,它崇尚平等與寬容,與佔有、攻擊、暴力、貶損、傷害等消極心態與行為是相互對立的。尊重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是社會進步的階梯。
(新世紀漢語大詞典)對“尊重”的定義是:(1)尊敬重視、尊敬看重;(2)常用做承認失敗或表示順從的一種謙卑態度;(3)自重,對自我的尊重。(現代漢語詞典)對“尊重”的定義是:(1)尊敬或重視(個人、集體或有關的抽象事物,如意見、權利等);(2)莊重(指行為)。
尊重,顧名思義,就是要重視人、理解人、信任人。指個體對客觀現實具有生命意義的心理反映,具體是指要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在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樑,學生才能信任教師。當今的學生,尤其是處於生長叛逆期的學生,他們追求個性發展,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交往。因此,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理解學生,尊重學生。
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例如瞭解他們的學業情況,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瞭解他們對教師的要求,瞭解他們對學校的期望等。不能忽視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我們在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同時,又要承認學生與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要全面發展但不是平均發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並不是放任自流,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有時還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處處顧及學生的自尊心,諄諄教導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魏書生曾說過:“教師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教師的昨天,學生犯錯誤時的心情,教師透過回憶自己當年犯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的更具體一些。”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的為學生想想,然後再推心置腹地做做工作,師生之間的某些衝突時完全可以消除的。一味的訓斥,只能促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更不能用挖苦、諷刺傷害學生的心。批評學生要慎用。
教師要平等友好地對待學生。校園裡,師生之間沒有人格的尊卑、貴賤之分。教師應平等對待學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家長式的作風對學生髮號施令。例如,當一個學生有缺點或出現過失時,教師對其進行幫助、教育以至嚴肅的批評,都是必要的,但必須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進行挖苦諷刺,則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師生間就會出現一道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