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關注課堂細節如何提升課堂實效

關注課堂細節如何提升課堂實效

“教學細節”是指發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的充滿思辨與靈性的課堂場景。它是一種關注、一種體察、一種創意,它充盈著靈動的智慧,洋溢著人性的光輝。

有效的教學源於有效的細節。精彩的細節有的能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整堂課的亮點;有的往往看似簡單,平凡,甚至有些隨心所欲,然而,簡單中蘊含著不簡單,平凡中體現著不平凡,看似隨心所欲中透射的卻是執教者參透教育真理的靈光。所以,我們打造有效課堂,要從有效細節研究入手,用心感悟課堂,精心設計細節、盡心呵護細節、真心體驗細節,慧心發現細節,用心處理細節,在對細節的不斷打磨中,讓課堂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精心挖掘細節,提高語文素養

課堂現場中的教學細節,它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優勢,是值得挖掘的,也是能夠挖掘的。我們要在直覺中把握細節。每一堂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是不可完全預設的。面對學生的種種獨特體驗,需要我們調動一切經驗和智慧,運用直覺對即時閃現的細節做出瞬間的判斷,從尊重文字的價值與學生的發展出發,看它有沒有開掘的必要。

教師在執教《小珊迪》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先令、便士等英國錢幣單位以及和人民幣之間的轉換,設計了這樣一道題:1先令=( )便士,1便士=( )分。

對於1先令=( )便士,學生可以從課文中“那位先生給小珊迪1先令,買火柴需1便士+丟了7便士+歸還的4便士,等於12便士”計算出來,但對於1便士=( )分卻較難。師:1便士還比我們人民幣1角少一點,大概只有六七分。這時學生滿臉驚訝:原來就這麼點錢啊!珊迪怎麼會為了這麼點錢竟一次又一次地“糾纏”我呢?教師靈機一動,趁機引導:小珊迪多次糾纏我,可見他多麼貧窮呀!他為什麼那麼需要錢呢?有了錢,他又能幹什麼呢?生:有了錢,他可以購買衣服御寒(板書:錢);有了錢,他可以去購買麵包充飢(板書:錢);有了錢,他可以去醫治自己的雙腿(板書:錢);有了錢,他可以去照顧自己的弟弟(板書:錢);有了錢,他可以去上學,去過像我們一樣的幸福生活。教師邊認真聽學生敘述邊激動地板書一個比一個大的“錢”字。最後話鋒一轉:這樣一個需要錢的孩子,他又是怎麼做的呢?引導學生感受主人公的崇高品質。

在這裡老師緊緊抓住文字,採用揚棄的態度,關注了這個被常人忽略的細節,在“錢”字上下工夫。根據學情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大膽地用教材教,學生的情感在細節的鋪墊之下,走進了文字,深刻感受了小珊迪善良、守信的品質。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提供的只是一個教學的範例而已。教師應創造性地挖掘這些細節隱含的內涵,讓它們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二、學會課堂傾聽,有效生成細節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動態生成的。當學生“活”起來、“動”起來的時候,我們的教師必須學會傾聽。只有細心傾聽學生的發言,才能把握教學的脈搏,依據反饋資訊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可以透過傾聽來判斷學生思維的障礙在何處,從而果斷的決定在何時介入討論,以何種方式介入。透過傾聽,教師還能對學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從而判斷學生的接受範圍,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訓練《做事不馬虎》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思考:唐老鴨和米老鼠的烤鴨店如何才能重新贏得顧客呢?請幫唐老鴨當“小參謀”。學生答案異彩紛呈,其中一個學生說“他們可以招聘幾個能幹的服務員”,教師一聽,覺得很有新意,便靈機一動,問“如果他們要寫招聘啟示,你們認為至少要有哪些條件?”於是,預設的教學過程就在這一“細節”調整,使教學朝著更有意義的方向前進。學生們興致盎然,每個人的招聘啟示中都赫然寫有:做事仔細,不馬虎。學生已經有意識地將在學習中感受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外化出來了。這一切得益於教師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細節生成教學資源。

三、利用干擾因素,收穫意外資源

課堂上的“節外生枝”,往往會打亂課堂的教學節奏,在傳統的教學觀中往往把它看成是一種干擾因素。其實“干擾”也可以成為教學過程最佳化的誘因。有些課堂意外事件利用得好,可以轉化為課堂教學中的“資源”。這些隱性資源並非我們可以預料,它往往不在教師認定的教學內容視野內,但卻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有時會讓教學有意外收穫。

如學習杜甫的《絕句》一詩時,教師在黑板上逐行貼出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有學生認為“窗含”的“含”應該是“寒”字,還說語文書上是這樣寫的,老師讓他翻書確認後,他捧著書紅著臉不好意思了。到此,原本“插曲”已經結束,可老師卻抓住這一細節,讓餘音延續。他慈愛地摸著孩子的頭,對全體學生說:“老師在想,他記成這個‘寒’是有道理的。你們猜得出來嗎?”稍一靜場,孩子們便議論開了。“因為他讀到了‘千秋雪’,雪是很冷的,他便記成了‘寒’。”“因為‘千秋雪’是積了千百年的雪,很冷很冷,所以他記成了‘寒’。”“這裡為什麼用‘含’呢?你們看!”老師順手拉開教室的窗簾,用實地、實景,讓孩子觀賞、體會教室裡的窗含著校園的春景。在觀賞中、議論中,孩子們理解了“含”字的意蘊。

這首古詩的教學,其中一個最大的難點就是對“含”字的理解。這位老師的原有設計中,想必把這個字的理解進行了充分的預設。但是當教學流程沒有按照原先的預設進行時,這位老師及時將自己的教學設計作了調整,為學生的出錯找了個“美麗”的藉口,給全班學生一個深入學習的提示,轉換了一下思考的角度,巧妙地接著孩子的問題層層深入地將這個關鍵的“含”字的理解還給孩子。這樣的細節因為老師的靈活變通、細心剖析而沒有成為一個簡單的可有可無的插曲,它延伸著,成為了深入探究詩歌內涵的契機。

總之,細節決定成敗。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有效捕捉與珍視細節,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激勵的神情呵護每一顆別樣的思維;要用誠摯的熱情、深切的態度關注每一顆稚嫩的心靈;用高尚的人格、偉大的品性去擁抱每一顆獨特的生命。在傾聽中捕捉細節。